ETtoday > 熱搜關鍵字 > 寶瓶文化

寶瓶文化

手機成「心靈避難所」!補教師見一片成癮感觸「科技版觀落陰」

過去補習班中堂下課,偶爾需要管秩序,因為同學們會聊天聊得很開心,很大聲。現在補習班中堂下課,每個人都拿出手機,靜悄悄地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看過去彷彿是「科技版的觀落陰」。⋯⋯每次念了書還考不好,自我否定已經很難受,回家再被爸媽補兩刀,讓她坐在書桌前,只覺得書本攤在桌上,好像血盆大口會咬人。「不知不覺地,我覺得手機螢幕後的世界,好溫暖、好迷人。」

跳級神童對父吼「我要殺了你!」  補教師目睹:沒親眼見絕不相信

「沒有分數值得拿親子關係換」,補教名師張祐嘉(楊陽老師)曾目睹一位「跳級神童」,父親原先為了孩子成績優異而感到驕傲,不過後來學生卻私下吐露「我要這樣考試到什麼時候?」身心也逐漸發生異狀。某天父親跑去求救,孩子不但有輕生念頭,還揚言要殺了他,張祐嘉後來在教室看到該生,發現他雙眼空洞,也完全不拿筆,「沒親眼見到,絕對不敢相信有孩子變成這樣!」

恐懼「我不夠好」塑造假人設!心理師點「拖延症」跟完美主義有關

一旦我們想盡辦法隱藏那個不夠好的自己,去發展一個別人能夠肯定、接受的自己時——我們就主動丟下了那個小小的自己,而扮演「被別人接受的自己」。不管角色演得再好,我們都知道,那不是真正的我。於是這個角色演得越好,我們越被人接受;但諷刺的是,內在那種「真正的我是不會被接受、會被遺棄」的感覺,卻因而更深了。

以為太愛對方才「順從」!心理師曝:沒發現真正的感受是怕他

帶有「不得不順從他人」的恐懼,有些人會以為,順從或討好是為了得到對方的喜歡,實際上,這個看法也對,也不對。我遇過許多帶有「不得不順從他人」恐懼的人,小時候,他們的經驗,不僅是「不順從會不被喜歡」,而是不順從的話,「會被傷害、被懲罰」。

母對5歲兒罵「有什麼好哭!」 心理師分析:把挫折感丟給孩子

一個五歲的孩子正在哭泣,他的玩具摔壞了,媽媽很激動地對他說:「這到底有什麼好哭的!你再哭,我以後再也不會買玩具給你了!」對這個媽媽來說,她或許並不是真的想對孩子生氣,但當她看到孩子的哭泣時,她的挫折感立刻升上來,這使得她用「生氣」來對應這個挫折感,並且想用憤怒與懲罰(以後不會再買玩具給你了)停止孩子的情緒──那個帶給她挫折的對象。

小孩甩門是挑釁嗎?親子作家:大人要有「暫時」被討厭的勇氣

許多家長和學校老師都對青少年感到超苦手,不知道從何教起,雙方也難以溝通。諮商心理師、親子作家林維信說,為了教青少年,大人要有「暫時」被討厭的勇氣,並看見他們行為背後的心理。例如當大人開始唸「你為什麼考這麼差?」青少年的心就會開始武裝、防衛,大人也聽不到他們的真心話。

有錢人屍體外表乾淨、內臟遍布脂肪!日本法醫解剖看殘酷階級差異

有錢人和窮人,從屍體也能觀察出意想不到的現象。日本法醫西尾元20年來從事法醫解剖工作,在解剖台上,從一具具的冰冷的遺體,觀察出隱藏在背後、社會殘酷的「階級問題」,並撰寫成書《不平等的屍體》,如今由寶瓶文化出版發行。

只是想換工作卻超卑微!移工遇司法通譯:終於有人聽懂我說話

去年Netflix播出《八尺門的辯護人》讓許多人看見移工在司法上的困境,也對「司法通譯」這個職業有了些微認識。出生越南的羅漪文擔任「司法通譯」期間,經常讓讓涉案移工覺得「不再沒人聽懂我說的話」,進而卸下恐懼。透過她的紀錄看見,許多移工逃跑、失聯後,被貼上「非法外勞」標籤,其實他們僅僅是為了多賺點錢,卻十分卑微。

國三割頸案「乾兄妹」早就被寫進書中!轉學前把人當布偶打還拍片

前資深社會記者戴志揚不久前出書《誰讓青春沒有明天》,記錄許多台灣青少年犯罪、校園暴力,近來也引發關注。令人驚訝的是,他在29日晚間表示,書中談到校園霸凌的篇章中,第一個案例的「動手施暴者」,就是這次新北國三學生割頸案中這對至今亳無悔意的「乾兄妹」。戴志揚表示,「我在書中的擔憂,近一個月來,一件件不斷上演!有解嗎?大家怎麼看?」

犯罪主角從黑幫惡煞➝無助少年!27年社會記者顫抖:什麼原因變了

過去我不怕在街頭打殺的黑道兄弟,因為和他們還可以有「交往與對談的空間」,自己不會受到危害。但是當發現在警局見到的犯罪主角,從原本多為幫派的凶神惡煞,近年來卻愈來愈多是失神又無助的青少年,讓我驚覺整個社會的犯罪模式已產生巨變!⋯面對眾多未成年的觸法少年眼神中的冷漠殺氣,有時他們犯案甚至毫無緣由,讓我感到不寒而慄,因而更想去了解⋯

國三生割頸⋯這案件巧合到發毛 犯罪共同點:無法對他人產生同理

北國三生割頸案震撼各界,受害者在昨26日宣告不治,消息一出引發不捨和譁然。其中資深社會記者戴志揚不久前出新書《誰讓青春沒有明天》也記錄了類似案件,高中生當街砍同學,持刀亂刺,這些少年犯罪的共同點都是「已經無法對他人產生同理心」,並對暴力麻木;不過他也提到,家庭、學校對他們影響也很深,尤其校園若將孩子「貼標籤」分類為壞孩子,更是將他們推向深淵。

從小被警告不聽話會被送走!她釀「順從恐懼」:永遠在滿足別人

大人沒時間給她,以為她不需要,然後,從未得過這些的小芯,也以為自己不需要。小芯以為,她的人生,就應該滿足所有人的期待。⋯⋯只是,從沒有得過的東西,要怎麼知道自己需要呢?這或許就是小芯在關係中,最苦惱,也最痛苦的部分。因為,當一個小大人,最大的犧牲就是:小時候沒辦法好好當小孩,而長大也沒辦法好好當一個大人。

婚前2周故意在新房跟人上床!心理師解析「親密恐懼」6狀態

很多人渴望愛情,卻同時害怕失去而變得矛盾,甚至懷疑「是不是我不夠好,才留不住愛?」心理師周慕姿繼暢銷書《情緒勒索》後再推新作,談論「親密恐懼」害怕被遺棄、被背叛等情況;甚至有人「害怕失去自我」,在結婚前2周刻意跟別人上床,還是在新家主臥房,彷彿故意要親手毀掉自己的幸福。

「怪咖體質」是詛咒也是禮物?精神醫師寫「亞斯全解析」3種人必讀

擁有「亞斯特質」究竟是詛咒還是禮物?時常焦慮、易怒、固執、冷漠、社交障礙⋯,被視為「怪咖」,與世界格格不入;如今有亞斯特質的精神醫師馬大元,從精神醫學與心理學專業出發,結合臨床案例、個人經驗,完成「成人亞斯」領域少見的全面剖析,無論本身是亞斯,或是有亞斯的伴侶、孩子,希望更了解亞斯,都能獲得有幫助的觀點。

太想治好孩子的憂鬱症!爸也陷入低潮焦慮 一起掛號淚崩哭訴

「醫師,我好矛盾。孩子得了憂鬱症,我到底應該對她嚴格一點,還是什麼事都要順著她?」簡居步出診間後,爸爸心痛地對我提問。其實他的這個疑問,我已從憂鬱青少年的父母口中聽過許多次。家有憂鬱青少年,父母的心情總是矛盾,既期盼著孩子快點從憂鬱中好起來,卻又擔心孩子的心如此晶瑩剔透,哪怕只是施加一點點壓力,便容易再次碎裂。

情詩=鬼片?作家疫情期1天寫1首 集結上百篇超凶「愛情鬼故事」

農曆七月除了看鬼片,或許還能看另類的「情詩」!新加坡創作鬼才黃凱德曾在疫情封城期間,決心一天寫一首情詩,如今集結成百篇極短詩的詩集《如果愛情是一間鬼屋》,還精闢表示,「情詩和鬼片是一樣的東西,看多了都會造成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

惡夢房間變大、發不出聲驚醒!少女求「可不可以再加點安眠藥?」

「好孤單、好害怕的感覺。」我回應所感覺到的情緒。「醫師,我可不可以再加點安眠藥?最近真的好難睡。」她睜著汪汪大眼對我說。雖然與爸爸討論過珍珠其實有焦慮和憂鬱的狀態,他也同意用藥來緩解情緒,但每次調整藥物,我還是希望可以先和爸爸討論過,徵得他的同意。

收到裸照驚嚇!她反被母指責「不檢點」⋯心理師1句話讓媽媽傻了

媽媽滔滔不絕地說著她的擔心,什麼「看新聞就是有小女生被網友騙,結果私密照外流,在網路上傳來傳去,結果女生得了憂鬱症,想自殺」,「鄰居的女兒十八歲就被搞大肚子,結果休學,人生都毀了」之類的。故事一個接一個,洋洋灑灑的都是為人母的擔憂。

離家超過10年⋯癌末女吐露最大恐懼:怕來不及跟爸媽和好

一位離家10多年的女性在罹患癌症末期時,透露了最大的恐懼「我怕來不及跟我爸爸媽媽⋯⋯和好。」諮商心理師王映之書寫22篇末期病人的故事《無憾的道別》,由寶瓶文化出版,每篇都催淚卻充滿啟示,讓更多人在道別時可以無憾。

被離婚爸媽逼選邊站!女童想當鬼滅「禰豆子」:因為她不用講話

社會逐漸重視「長照」,但健保對兒童相關的醫療給付卻相對拮据,兒少的心理健康也容易被人們忽視。兒少精神科醫師(兒心醫師)謝依婷分享,一位女孩被離婚的爸媽逼著表態,私下偷偷對醫師透露,她想當《鬼滅之刃》故事裡的禰豆子,「因為她都不用說話」,讓人聽了心疼。謝依婷說,「要梳理清楚孩子的狀況,源頭往往必須溯及大人。」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