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力及科技要追求 本土語言也大有益處

我們想讓你知道…蔬菜水果重要,奶蛋魚肉也很重要;英語力及科技要追求,本土語言也大有益處。

▲ 曲建仲認為本土語言對台灣有助益,但只要列為選修,讓有興趣的學生去修習即可。(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 劉承賢/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博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承蒙曲建仲博士一再賜文,直至〈談新課綱【下】是本土語言還是英語科技救台灣?留給時間去驗證!〉一文中的觀點,我相信都不只是曲博士所獨有,而也是許多人的想法,以下擬進行部份觀念的討論。

按本人之所以會回應曲博士最早的那篇文章,其實就是因為曲博士將「學校中每週一節課的本土語言」當成妨害台灣持續進步的元兇。本人明白地引用國際上的研究指出:本土語言具有提升教育效能(創造收益)及延緩老化(節省長照支出)的實際效益,無奈舉證歷歷,曲博士最後以「語言只是溝通工具」的說法搪塞。

「語言只是溝通工具」
全球用英語溝通就好?

如果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為什麼台灣不全面使用英語,並全面停用中文?如果「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只要能和國際溝通、能賺錢就好了,不是嗎?論者願意以身作則,具體實踐全英語化、全國際化,帶領親友放棄英語以外的語言,只採英語工作及生活嗎?

怎麼就沒有人問過:「韓國人幹嘛還堅持說韓語?」難道韓國人不知道韓語人口只佔全球的1%左右,是個無足輕重的小小小語言嗎?以「語言只不過是溝通的工具」的觀點來看,韓國人怎麼不放棄韓語,全面改用英語就好?韓國人儍了嗎?

我永遠記得那次在台中演講,當我說到「很多台灣人覺得語言及文化不重要,不需要傳承及保存,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時,台下來自歐洲的朋友,瞪大眼睛,下巴掉了下來,用不可思議的眼光看著我,意思是:「你說的是真的嗎?台灣人怎麼會這麼奇怪?」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來強調本土語言的復振、傳承。(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也正是因為這種人文素養的貧乏,才會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麼本土語言可以『強勢』進入課綱,變成必修一節課?」他們認為明明是弱勢的語言,不可能有強大的力量可以取得必修的地位。但他們卻看不到,政府之所以無法阻止要求本土語言傳承的呼聲,其實就是他們所一再強調的「國際觀」,國際上主流的聲音,就是要求保障並傳承在地的語言與文化。

台灣為了實踐國際上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兩項公約,甚至還立了《兩公約施行法》。當先進國家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強調本土語言的復振、傳承,強調應當在教育中使用「本土語言」時,卻仍有人還在主張「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對國際公約及世界主要潮流視而不見,還以為是本土語言本身「強勢」可以改變政策,這樣的國際觀對台灣真的是好事嗎?

把「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本土語言死掉也無妨」這樣的話說給外國朋友聽,即使他們心中所想不形於色,也一定覺得這個人怎麼這麼地低俗,心裡只有金錢及技術,對於土地、語言、文化沒有一點關心及信念。我真心希望,在外國朋友的眼裡,台灣人不會有一天淪為這樣的負面形象。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看到曲博士的第一篇文章〈請放過孩子! 台灣需要的是產業競爭力 不是本土語言〉,絲毫不提課綱內容有何轉變,單單就只怪罪一節本土語言必修時,會決定投書提出反論的主要原因。明明必修課的減少,最主要原因是新課綱轉向「素養導向」,將課程鬆綁大幅增加選修課,主要原因根本不是本土語言一節必修,但卻「不成比例」地單單只攻擊本土語言,豈不怪哉?

▲ 108課綱轉向「素養導向」,將課程鬆綁,大幅增加選修課。(圖/教育部提供)

在此再次引用〈談新課綱【下】是本土語言還是英語科技救台灣?留給時間去驗證!〉提到的「語言只是一種溝通工具」,敢問:現在的學童在進入小學時,早就已經華語流利,那如果將目前小學、中學中的「國文課」都取消或大幅減少時數,用來上數理、自然及英文,是不是就能提升國家的競爭力?這個情況完全符合「語言只是一種溝通工具」的主張,因為中文只不過是溝通的工具,大家都會講了,還在學校學那麼多做什麼?該用來上自然學科及英文,以提升國家競爭力,不是嗎?

容我再建議大家一次,千萬不要把這種輕視本土語言及在地文化的論調拿到國外去說,大家或許不在乎自己的形象,但還請照顧照顧台灣的國際形象吧!難道國際形象不是一種軟實力,且攸關整體的國家競爭力嗎?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蔬菜水果重要!
奶蛋魚肉沒用?

話說回來,我從來也沒說過英語及科技沒用,我只是根據實證研究指出本土語言對國力提升也很有用。這整個討論的問題是在於:有些人認為「只有英語及科技有用,本土語言是雞肋不必太用力推廣。」這種想法就好像假冒的營養學家,出來鼓吹蔬菜水果很重要,並將奶蛋魚肉貶為廢物一樣地荒謬。

如果只是站出來大力鼓吹提升英語力及科技力,那有什麼好反對的呢?我也會拍手叫好吧!但〈請放過孩子! 台灣需要的是產業競爭力 不是本土語言〉一文的說法,聽起來卻像是:「都是因為我們要吃奶蛋魚肉,所以減少了蔬菜水果的攝取,奶蛋魚肉真是該死!」這樣的想法,要怎麼教人接受呢?

▲ 「只有英語及科技有用,本土語言是雞肋不必太用力推廣」就像是假冒的營養學家出來鼓吹蔬菜水果很重要,並將奶蛋魚肉貶為廢物。(圖/Unsplash)

雖然〈談新課綱【下】是本土語言還是英語科技救台灣?留給時間去驗證!〉一文認為本土語言與職場競爭力無關(事實上很多職場老將並不同意,但我們先不談這點),但我在〈英語與國家競爭力不能畫等號 多學本土語言救台灣〉一文便已提到,本土語言能維持台灣在地的雙語/多語社會,讓台灣的高齡者延緩退化、甚至痴呆症出現癥狀平均可晚四年,這對台灣的長照支出可是上千億的效益,而且這有國際上的研究支持(如我第一篇文章引用的內容),無奈舉證歷歷,視者仍然不見。

談新課綱【下】是本土語言還是英語科技救台灣?留給時間去驗證!〉一文還提到學習本土語言需要天份,我一度誤以為作者是語言學家,正在提出新的語言學研究發現。事實上對幼童來說,只要提供固定的語言環境,就可以毫不費力地「習得」好幾種語言,我在前文裡也提過歐洲有太多這種例子了,怎麼一再強調國際觀的人們,會忽視這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呢?

▲ 學習本土語言需要天份?(圖/教育部提供)

今天本土語言的流失及即將消亡,就是因為過去政府長期推動「華語單一」政策的結果,台灣走向華語單一國家的結果,不僅是文化上的重大損失,但單單扶植英語卻不可能讓英語進入大街小巷、社區、家庭,成為一般台灣人的日常語言,也因此不可能透過中英雙語來得到前面的教育效能與長照節流數千億的長期效益!這如果不是危機,那什麼才算危機?在這樣的論點上,要求大家把本土語言說回來、教回來,當然是在「救台灣」,難不成要眼睜睜地看著語言及文化斵喪、任憑數千億的效益及樽節付諸流水嗎?

我真的很想再問道:「韓國要再快速提升競爭力,徹底甩開台灣,超越日本,睥睨歐美,應該要快點放棄全球人口只有1%的韓語,強制全面推動英語化,將韓語課都改為自然、數理及英文課?」韓國政府為什麼不這麼做呢?韓國人幹什麼堅持說自己的語言、還堅持使用全世界唯一的韓文字母?韓國人難道不知道「要打國際杯,不要象牙塔裡的小遊戲」嗎?韓國人真的這麼沒有國際觀,都看不出「語言只是溝通工具」這個道理嗎?

▲ 全球韓語人口只佔全球的1%,但韓國人不僅堅持使用全世界唯一的韓文字母,更致力保存韓語文化,不僅有「韓文字節」(10月9日),還有韓文字博物館。圖為首爾龍山區二村洞的韓文字博物館。(圖/記者曹仲寧攝)

台語沒有文字?
「渋谷」不是日文?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要怪我誤會他了,畢竟〈談新課綱【下】是本土語言還是英語科技救台灣?留給時間去驗證!〉一篇文章的最後提出「全力支持文化部提出具體保障措施」,認為重點是學校不應該把本土語言定為「必修」,只要「選修」就好。換句話說,作者認為他是支持本土語言的。

但支持本土語言的人,不會說出「台語沒有文字」這種錯話,甚至還把「台語漢字」當成「是用華文字寫出來的」。我真的很擔心這樣想的人,會跑去跟日本人說:「你們日文沒有文字,是用華文字寫出來的」,連「漢字」可以用來書寫不同語言都沒有概念的人,即使是在東亞的「漢字文化圈」,恐怕也會有受外人之譏的危險!

事實上,台灣第一份報紙是用台語印行的,而且發行量不輸《台灣文化協會會報》;台語有文字,而且已經有數百年歷史。對,看到這裡,大概有人要說我胡謅了。是不是胡謅要看「歷史事實」。但我們「不知道」、「不會」的東西常常只是因為「沒有學過」、「不想學」,更糟糕的是「被有意無意地禁止去學」。我們的課本裡缺乏這些對本土語言的常識,反映的就是過去數十年「獨尊華語」的語言屠殺意識型態。現在不「殺」了,反正本土語言也已形將就木。這時才假裝好意地要小孩有興趣自己去學?抱歉,小孩的父母自己都不太會說了,會有什麼動機及助力讓小孩去學?然後,面對屠殺後的慘狀,政府只不過在國、高中六年中的三個學年要求每週一節課,根本若有似無,卻還要被拿出來鞭韃,被指為影響國家競爭力的待罪羔羊,這樣的說法,怎麼看都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呀!

▲ 「漢字」可以用來書寫不同語言,如韓國有不少古籍便是以漢字書寫而成。(圖/記者曹仲寧攝)

被打得遍體鱗傷
給個小藥就夠?

台灣的語言環境,就像一群人住得好好的,突然來了個外地的惡霸,一頓窮追濫打,追殺數十年後,這群原來的住民都遍體鱗傷、奄奄一息。此時,惡霸受到外界的壓力,要求其善待居民,於是老大不情願地給了臨死的住民們一人一支藥膏,住民們都還不指望會有什麼更具體的補償、權利的恢復、原狀的復返哩!這時卻有人跳出來說:「怎麼可以給他們藥膏!這實在是浪費資源,影響大家的生活及競爭力!」

面對被不義地殺傷,有生命危險的受害者,難道不該傾全力急救?怎麼才動了一根小指頭就有人要出聲阻止了?更何況,這些受害者還是可以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們。

這樣慘無血色的歷史感、如此沒有人文素養的國際觀、對本土語言實證效益置之不理的偏見,我打從心裡希望這不是我們理工教育的結果。事實上,世界頂尖的理工人才大多都很有人文及文化素養的,像賈伯斯、張忠謀,他們英文都很好,但卻未曾聽過他們說出「本土語言必修、在教育中使用本土語言會影響國家競爭力」這種話,他們不會忽略復振本土語言的國際公約與國際潮流,更不會直接忽略有許多實證研究支持的本土語言經濟效益的事實。

▲ 英語力及科技要追求,本土語言也大有益處。(圖/記者姜國輝攝)

總結起來:蔬菜水果重要,奶蛋魚肉也很重要;英語力及科技要追求,本土語言也大有益處。

【後記】我誠心感謝推動台灣科技教育及英語力的專家學者們,以上內容對事不對人,希望大家能參考。感謝曲博士的發文,把許多人的心聲說出來,讓大家有一起辨證、討論的機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