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火線/《西線無戰事》得奧斯卡,俄烏戰爭照樣打!

▲▼《西線無戰事》。(圖/Netflix提供)

▲▼德國版的《西線無戰事》,在今年奧斯卡獲得高度肯定。(圖/Netflix提供)

記者朱錦華/特稿

隨著國際局勢愈趨緊張以及俄烏戰爭爆發,戰爭/反戰電影近年一再獲得奧斯卡的青睞;繼2019年的英國電影《1917》之後,今年又有了一部獲獎更多的《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該片獲得第95屆奧斯卡9項大獎提名、並且在今年頒獎典禮上贏得包括「最佳國際影片」在內的4項大獎。

《西線無戰事》的「先輩」來頭很大:它取材自德國作家雷馬克(Erich Paul Remark)1929年出版的同名小說,翌年就在美國被搬上銀幕,由路易斯·邁爾史東(Lewis Milestone)執導,隨即在第3屆奧斯卡勇奪最佳影片、導演兩項大獎,成為反戰電影的先驅。這部古早(黑白攝影)的反戰經典,其電影語言的渲染力至今還是十分強大的。片末時男主角企圖用手抓住蝴蝶的一幕,讓人看過後永遠難忘。同名小說後來又被「ITC娛樂公司」拍成電視、電影,並且於1979年在美國CBS頻導播出。 今年得獎的德國版已第三度拍攝。

▲▼《西線無戰事》。(圖/IMDb)

這部作品的故事背景是傷亡十分慘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地點是歐洲戰場。跟《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等許多反戰電影相似,影片開始時,在國家宣傳機器的洗腦下,參戰士兵最初個個都是鬥志昂揚。然而經過慘烈戰火的殘酷洗禮後,勝利、勇敢、光榮這些東西,都已逐漸變成「大幻影」。本片男主角的身分是德國士兵,他那「比悲傷更悲傷」的心境,就更不難理解了。

所謂「西線」,稍為了解兩次歐戰的人都曉得,它主要分為東、西兩大戰場:一戰時,「西線」是指德意志帝國軍隊入侵法國時,跟英、法、比利時軍隊對決/僵持的戰場。至於「東線」,則是指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鄂圖曼帝國聯軍分進合擊、跟俄羅斯交戰的生死場。

兩處戰場的死傷都十分慘重。東線方面,開戰之初,德軍在1914年8月26日開打的「坦能堡戰役」(Battle of Tannenberg)裡以傷亡1.5萬人的代價,擊殺俄軍7萬人,俘虜對方兩萬人。「西線」方面,爆發於1916年2月21日的「凡爾登戰役」(Battle of Verdun)持續了302天(一戰史上鏖戰最久),雙方死亡合共約30萬6千人、40萬3千人受傷,史稱「凡爾登絞肉機」。爆發於同年7月1日的「索姆河會戰」(Battle of Somme)更是一戰裡規模最大、死傷最慘重烈的陣地戰(壕溝戰);雙方傷亡合共高達130萬人(英、法聯軍傷亡79萬4000人,德軍損失53萬8000人)。

▲▼《西線無戰事》。(圖/IMDb)

書名/片名《西線無戰事》,其實饒富諷刺意味。因為士兵幾乎都全部被「打掛了」,戰場上當然是「惦惦的」無代誌。戰爭,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俄烏戰爭開打至今一年多,兩軍已逐漸陷入僵持狀態;這種局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戰時中後期的西線戰場。停戰遙遙無期,看不到盡頭的殺戮讓人幾乎陷入絕望。新版《西線無戰事 》的上映和得獎,是否會為世人和強權領袖們帶來警惕的訊息?我不知道。畢竟,裝睡的人很難叫得醒。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