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喪偶者6年內死亡率與醫療支出 研究:男高於女

▲台南市社會局呼籲市民善加利用長照資源,除減輕照顧壓力也提升有長照需求家庭的生活品質。(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老年生活有親密關係支撐,能帶來穩定的安全感。圖為台南市社會局呼籲市民善加利用長照資源活動。(圖/記者林悅翻攝)

記者潘姿吟/台北報導

老年生活有親密關係支撐,能帶來穩定的安全感,可是一旦失去伴侶,哀傷衝擊的不僅是心理,也可能影響到身體健康。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今(23日)發表一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研究團隊所做的「喪偶對不同性別老年人死亡率與照護影響的研究」發現,喪偶者有較高的死亡率和醫療支出,其中又以男性比女性更顯著,喪偶的男性在6年內死亡率與醫療支出都高於喪偶的女性。作者提到,這可能與男性復原力較脆弱有關。

少年夫妻老來伴,已經是高齡化社會的台灣,不少家庭面臨年長者失去另一半後的健康與心理照顧問題,若能有研究多加探討喪偶對不同性別與年齡的影響,將會對整體社會健康照護帶來幫助。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請兩位長照與健康管理領域的專家解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陳儀龍副教授與何幸盈研究員表示,該研究分析丹麥全國資料庫約92萬名65歲以上老年人的醫療及照護支出,聚焦喪偶前後醫療照護支出的變化及性別差異。研究觀察到老年人喪偶後,相較於未喪偶者,醫療照護支出增加,且男性增加幅度大於女性。不過,該項研究僅使用老年人資料,因此只能推論到老年族群。

反觀台灣,他們指出,台灣雖有全國健保資料庫,但目前僅有醫療支出資料,尚未有完整的照護支出資料。若要進行相同研究,在健保資料庫建置明確的親屬關係會有相當大的幫助,可惜的是健保資料中,個人與家屬的關係並不明確,雖然部分資料可間接連結配偶與家屬,如:「婦幼主題式資料庫」,可從新生兒資料連結其父母資料,但若尚未生育的配偶,則難以透過新生兒來推論配偶關係;此外,也無法得知婚姻是否持續。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副教授李仰慈表示,此研究發現男性老年喪偶者的死亡風險高於女性,且喪偶效應持續存在,完全跳脫人們普遍認為喪偶對女性身心健康的影響比男性高的刻板印象。

李仰慈解釋,此研究的研究族群僅包含喪偶的老年人,因此不能推論到全部人口,例如:對年輕喪偶者的影響。雖然年輕人經歷喪偶的情況相對較少,但此研究發現在老年喪偶者中,喪偶對於較年輕者有比較高的負面影響,因此推測若年輕人遭遇喪偶,情況可能會更糟糕。

李仰慈補充,台灣鮮少有類似的大型研究,但國家衛生研究院學者曾於2012年有發表一項探討社區老人喪偶影響死亡率的性別差異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喪偶對男性的死亡風險是女性的1.5倍,同時也發現喪偶前後的差異在老年男性中較為明顯,且健康男性在喪偶之後的死亡風險尤其為高,顯示喪偶效益的程度具性別差異,這些結果與丹麥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丹麥研究有點出復原力對老年喪偶者的重要性,以及在性別上的差異情形。隨著醫療的進步,近年來不斷提倡成功老化,而提升老人復原力以利成功老化是目前熱門的議題。想要提升老人的復原力,首先必須準確評估老人的復原力狀況。

▲台大雲林分院復健部專業物理治療師團隊,為麻園社區的長輩們開設「銀髮好活力運動課程」,訓練長者們的肌力。(圖/記者蔡佩旻翻攝)

▲丹麥研究點出復原力對老年喪偶者的重要性,以及在性別上的差異情形。圖為台大雲林分院復健部專業物理治療師團隊開設「銀髮好活力運動課程」。(圖/記者蔡佩旻翻攝)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go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