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發現野生娃娃魚純種種群 兩棲類「活化石」叫聲如嬰兒啼哭得名

▲科研人員發現的野生江西大鯢種群。(圖/翻攝央視)

▲科研人員發現的野生江西大鯢種群。(圖/翻攝央視)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大陸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純種大鯢野生種群,經科研人員以形態學和遺傳分化證據考究,將其描述為一新種,即「江西大鯢」。大鯢就是民間俗稱的「娃娃魚」,由於叫聲近似於嬰兒啼哭聲而得名,約2億年前的恐龍時代就已經廣泛分布於低緯地區,也被稱作是兩棲類的「活化石」,近年則因人類捕殺和自然環境變遷而瀕臨絕種。

▲大鯢,娃娃魚。(圖/CFP)

▲大鯢因叫聲類似嬰兒啼哭,被民間稱為「娃娃魚」。(圖/CFP)

《央視》報導,調查顯示,江西大鯢種群是一個單點分布的孤立種群,其所在的棲息地水域面積僅約36平方公里。夏季,棲息地上游溪流會經歷短暫的山洪,冬季則常因枯水而斷流,導致生境(棲息地)的破碎化;下游受人工修建的水壩阻隔,再無合適的大鯢棲息地。

公開資訊顯示,俗稱「娃娃魚」的大鯢是中國特有珍稀兩棲類動物,在全球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中據重要地位。娃娃魚是全球現存兩棲類中體型最大的物種,最長能夠達到2公尺,起源可追溯到侏羅紀時代。

▲大鯢,娃娃魚。(圖/CFP)

▲娃娃魚為全球體型最大的兩棲類物種。(圖/CFP)

《山海經·北山經》裡也有對大鯢的記載,「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痴」,這詳盡的描述間接記錄娃娃魚的存在,也證明該物種的歷史十分悠久。

大陸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在靖安縣的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採用「標記—重捕」的方法,進行為期18個月的野外監測,共記錄成體、亞成體和新孵化的幼鯢在內的700餘尾大鯢個體,還連續兩年觀察到野外繁殖,相關成果在學術期刊《動物學研究》線上發表。

研究發現,江西大鯢是大陸目前首個遺傳身份明確且野外穩定繁殖的大鯢純種種群,也是首個可記錄大鯢完整自然生活史的野外種群。這一種群也可能由於數量較少、相對孤立以及棲息地環境變動等因素而使存續變得相當危急,科研人員也呼籲須建立相應的保護行動計劃、進行搶救性保護工作。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