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坵駐軍的故事(一)——金馬兩戰略犄角的重要支點

▲清晨陽光出露,靜臥海上的烏坵嶼顯得十分寧靜。(圖/記者林健華攝)

圖、文/特約撰述 林健華

烏坵駐軍始於游擊隊於民國41年經政府收編的「反共救國軍」,46年7月固定編組,迄49年先後有第2、3、5大隊分別擔任守備任務。55年8月1日成立指揮部,整體規劃戰備整備。62年9月,將防務交給海軍陸戰隊。

烏坵的戰略地位

烏坵孤立於福建省外海彈丸之地,島上居民大多以捕魚為生,土地貧脊無經濟價值;但地處海疆要衝,北距馬祖86浬,西南離金門72浬,平時扼金馬外島運補航道要衝,戰時形成金、馬兩個戰略犄角的重要支點,也緊鎖大陸福建沿海諸島的出海通道。

國軍自從大陳、南各島轉進集結兵力堅守馬祖,如不能掌握烏坵,金門、馬祖將陷入腹背受敵狀況下,海空支援作戰將極為艱苦。固守烏坵,對金、馬、台、澎防衛作戰,確具有其重大的戰略意義,烏坵島上駐軍雖不多,但在現階段兩岸關係中,仍深具戰略地位與價值。

烏坵位居台灣海峽航道要衝,目前仍由國軍部隊駐守,成為與大陸近在咫尺的海防重鎮,43年設立烏坵鄉,歸金門縣政府代管,45年正式成立戰地政務委員會,隨反共救國軍突襲大陸任務結束,62年由陸戰隊接管防務。是台灣地區在解嚴後,少數仍列為管制區的軍事重地之一,一般人除事先申請獲准,否則無法自由進出。

▲位於大坵嶼的烏坵鄉公所是最高行政機關,在金門縣政府的漠視下,是中華民國行政機關的棄兒。(圖/記者林健華攝)

反共救國軍時期

烏坵包括大坵、小坵兩島,均遍佈岩石,海岸多為亂岩,登陸困難;因幅員小、兵力少,又近大陸遠台澎,若共軍突襲,海空支援及兩棲增援、再補給等均較共軍困難。

烏坵是由「反共救國軍」第1總隊第3大隊守備,下轄3個步兵中隊及1個重兵器中隊,連同配屬部隊,官兵共計 1,215人,約相當1個加強兵營兵力。火力方面,各型火砲有110門,49年再撥美式75山砲8門。

48年,完成步兵工事220座,坑道351公尺,鐵絲網53公里,軌條磐769座,4個班據點的機槍堡19座等永久工事。49年增建3個班據點及指揮所、觀測所、火力協調中心。

大、小坵均有無線電設施,對國防部、聯合作戰中心、海軍總部、62特遣部隊、南巡支隊及金防部等構成連絡。另有無線電機,可與支援作戰飛機直接連絡。烏坵用水,49年有淺水井4口、淡水機3部、儲水池只有33座,僅能供應需求半數,每月尚需運補淡水15,000加侖,一旦缺水,必定影響堅守的決心與戰鬥力。(1/7)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