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說法/鍵盤後的法律責任 怒飆網友仍會誤觸法網

▲網路霸凌,網路,鍵盤,鍵盤殺人。(圖/視覺中國CFP)

▲網路上的虛擬身分可視為實體世界之人格延伸,享有刑法名譽權的保護。在網路發言或貼文時,切勿因一時情緒性發言而誤觸法網。(圖/視覺中國CFP)

網路世界無遠弗屆,人與人的互動也跳脫了傳統,臉友、打怪同盟間未曾謀面的比比皆是,網際網路取代人際網絡,鍵盤、貼圖已超越語言文字。但伴隨網路及通訊軟體的便利,提醒你在網路世界發言或貼文時,還是要斟酌用語,千萬勿因一時情緒性發言而誤觸法網。

依刑法第309條公然侮辱罪之規定,對於特定人或可得推知之人公然侮辱,不問以言語、文字或舉動等方式為之,因已貶損個人人格,侵害個人之名譽,均可構成本罪。多數民眾認為在網路世界內只有暱稱、代稱,彼此之間除了網路社群、遊戲外並無接觸,怎麼會有法條所謂「人格權」的侵害?

司法實務上,所謂的名譽是指個人人格在社會生活上所受之尊重,其為社會上對於個人人格之評價。縱使個人在網路社群之虛擬世界中之匿名、化身或代號,但此不過是個人透過網際網路,以此名義展現自己,並與其他網路上個體互動交往,構築屬於該化身在社群裡之人際關係及聲譽評價,是對於該網路化身之名譽保護,即不應與現實世界有所差異。只要綜合在社群中或遊戲中的一切資訊觀察,足以特定或可得特定該虛擬身分實際上為何人,可連結至實體世界之特定人或可得推知之人,此時該虛擬身分可視為實體世界之人格延伸,即仍有刑法名譽權保護之餘地。

再者,所謂「公然」侮辱,只以不特定人或多數人得共見共聞之狀況為已足。縱使在把玩電腦遊戲時一閃而過的對話窗口,又或是已可收回或刪除對話的LINE群組、臉書頁面貼文,只要發表時,是在該時參與遊戲者或多人群組或臉書設定為公開的對話,就已經符合法條所稱「多人共見共聞」的要件,民眾如果沒有體認到社群媒體的強大傳播力而有一時情緒性的發言,往往已然觸法而不自知。

最後還是要提醒,「侮辱」,指以言語、文字、圖畫或動作,對人為謾罵或嘲弄,表達不屑輕蔑或攻擊之意思,使人在精神上、心理上感覺難堪,足以貶抑他人之社會評價者而言。也就是不只文字,包括圖案、動態貼圖或網路流行語,只要依一般社會通念,或網路上或社群中眾所周知之解釋屬於貶損評價與傷害人格自尊,就有構成犯罪可能,民眾在社群發言貼文或是在公開網域評論時,切記,千萬別因一時手滑或跟流行就貼了不該貼的圖樣或網路用語!網路發言,請記得停看聽,可別因一時情緒而惹「法」上身!(本文轉載自台灣司法人權進步協會粉絲頁)

好文推薦

給說法/名醫偷拍病患隱私,犯罪嗎?

給說法/兩岸婚仲騙婚?愛情本無價,婚姻卻有價?

給說法/勇敢揭弊被免職,揭弊者需要更多保護

給說法/借帳戶賺租金?恐淪詐騙集團共犯

給說法/律師洩密被約談,為什麼要有羈押庭前閱卷制度

台灣司法人權進步協會,結合一群具有實務經驗的法官、檢察官、律師與社會賢達,為司法改革盡一份心力。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