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克雷格‧史托迪(Craig Storti)
譯/王瑞徽
旅行為何重要?
觀光有很大成分是逃離,而真實的旅行則是抵達;觀光主要是消遣性的,而旅行基本上是教育性的;觀光客被當地人載著到處跑、接受他們服侍,旅人則想要認識他們;觀光客只想放輕鬆,旅人則想接受刺激;觀光的目的是到處遊覽,旅行的目的則是增加理解。
在招牌老頑固模式的保羅‧索魯(Paul Theroux)觀察到,「旅人不知道該往哪裡去[因為那不重要],而遊客不知道自己去過哪裡。」
羅賓‧漢伯里‧特尼森在他所著《探險的牛津書》(Robin Hanbury-Tenison, The Oxford Book of Exploration)裡頭指出兩者的鮮明差異:「世上有觀光客也有旅人。前者出國去放鬆他們的身體和腦袋,沒別的。後者則是去看、去理解。」
我們所定義的旅行是指,以個人成長和自我精進為目的,到異國去旅行,和不同的文化邂逅。或者像毛姆說的,充實自己的人格,帶回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可是在大部分人類歷史中,具有這層意義和目標的旅行並不存在,直到大約300年前。
了解旅行在這幾百年間的演化,能讓我們正確地觀察旅行在當代所具有的獨特機會。反之,這個視角將能鼓舞當今的旅人抓住這些珍貴的機會,充分運用自己的旅程。簡單地說,鼓舞他們做個旅人而非觀光客。
▲旅行可以使人們更加成長。(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旅行在石器、銅器和鐵器時代主要是指試煉、阻礙和冒險。當時的旅人與其說是英雄還不如說是可憐人,因此旅行敘事的軌跡總是朝著歸鄉的方向。旅行不是離家到外地去,而是結束旅程返鄉。
旅行的萌芽
在喬治一世、二世統治時期可能只有一個英國人會去旅行的同一地區,如今則有十個人會展開一趟歐陸旅行。--無名氏(一七七二)
個人在15世紀末躍上歷史舞台,並沒有把人一夜之間變成真實或嚴肅旅人。事實上,自我的概念是真實旅行出現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還欠缺幾個要件:良好的道路、運輸工具、金錢,還有最重要的--閒暇。
多數觀察者都同意,我們今天所認知的旅行──啟程去認識世界,開始於16世紀的歐洲一種名為歐陸壯遊(Grand tour)的旅行方式。歐陸壯遊是「一種明確屬於現代的現象」。
鐵路的興起讓旅行產生重大變革,而且主要多虧了英國商人湯瑪斯‧庫克的努力,很快便讓它擴及勞工階層。前面提過,庫克於1841年夏天為一群戒酒協會成員組織了他的第一個從羅浮堡到萊斯特之間的15哩行程的火車旅行團。當天場面十分盛大:一支銅管樂團在火車站演奏,好奇觀眾的人數幾乎和旅行者一樣多。
一年後庫克組了他的第一個前往蘇格蘭的旅行團。到了1855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期間,他已經定期安排他的同胞出國到歐陸旅行了。
歐陸壯遊和湯瑪斯‧庫克是旅行邁入現代化的漫長旅程的最後兩步,而從庫克的立場來看則是旅行轉型為觀光的第一步。壯遊的遊客是第一批能讓我們現代人彷彿看見旅行中的自己的旅人。
的確,換作是我們,說不定也會站上羅浮堡的月台,當然,不是為了參加戒酒會議,而是急著去見識廣闊的世界,充實我們的人格。
作者:克雷格‧史托迪
譯者:王瑞徽
本文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