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見媽媽出手抓住個案的手來阻止他的行為。沒想到「啪!」清脆的聲音響徹整個治療室,原來是──個案直接往媽媽的臉上賞了一記耳光。
事實上,我跟個案互動都是一對一,因此家屬不管有沒有陪同進來,我都不會有意見。可是,有些台灣的家屬都會有一種心態,認為自己的責任僅止於把小孩子帶去治療。
其實他只是個三歲多、快四歲的孩子,但就是特別愛哭。其實他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想要什麼若得不到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用哭的,直到物品到手為止。
身為語言治療師,每次接到新案的時候,都會遇上一些特別喜歡哭的孩子。試問,讀者們在小孩子哭的時候,最常採取什麼行動呢?
大約去年底時,我接到一個腦中風的個案。她是一名高齡的阿嬤,這是她的第一次中風。
當時語言治療的實習是一對一,也是我實習的最後幾周,卻發生了讓我無法忘懷的事情。我服務了一位腦中風的伯伯,他的太太一直在身邊照顧他的生活起居。
其實我們常說的老人癡呆症,就是失智症;而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只是失智症底下的其中一種類型。
有時在醫院會遇到一些恐龍家長,這些家長三個特徵是不尊重專業、不懂管教小孩以及缺乏同理心,不只會傷害到醫療人員,更深的是傷害到自己的小孩。
有人可能會問,我有沒有跟媽媽溝通不可以隨意帶小孩離開治療室,有的話也應該跟我報備?老實說,有。但我每次得到的回應都是:「你管很多欸!」
我探了頭看,是一位少女,正在攙扶著走道的扶桿往前走。她細瘦的腳裝著穩定步態的器械,走起的每一步都顯得非常吃力。
每個施測問題,個案愈發沈默不語,旁邊的家屬就愈心急,但他們知道一旦脫口提示,結果肯定不準,所以只能答以焦慮的眼神,靜靜看著評估進行。
對於能順暢講完一句話的我們來說,很難想像不能流暢把話說出來是什麼感覺。可是,這卻是口吃患者的日常。能夠好好地說好一句話,是最夢寐以求的事情。
不曉得你們有沒有照鏡子的習慣呢?我覺得一個人可以不害不臊地站定在鏡子前,是一件讓我嚮往的事情。今天要說的,是關於「鏡子」與「面對自己」的故事。
只要是與「溝通障礙」有關的個案,都可以是語言治療師介入的對象。而今天這個孩子,是我第一次代班遇到的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