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 > 熱搜關鍵字 > 貝類

貝類

「蛤蜊」開了不一定是熟了!食藥署曝「安全加熱時間」:小心中毒

火鍋是民眾冬天最愛的美食之一,但飲食上仍要特別注意食安問題。食藥署今表示,尤其是蛤蜊、牡蠣等貝類海鮮,當殼打開後應再多加熱一段時間,至少5到10秒,切勿因追求口感而忽略生食風險,以避免食品中毒的發生。

迴轉壽司驚見「貝肉不斷抖動」 網友嚇壞:新鮮過頭了!

你能接受生魚片壽司吃之前還會動嗎?日本一名網友到迴轉壽司店用餐,正準備享用一盤貝類握壽司時,赫然發現那塊貝類竟然還會動,用筷子輕輕地戳後,蠕動地更大力,甚至轉了一個方向,他將這段影片分享到網路上,瞬間引發討論,不少人直呼太可怕,「起雞皮疙瘩了」。

「白泥螞」攻陷青島! 海量軍團狂吞牡蠣 百萬虧損讓漁民全崩潰

養殖漁業常會受到外來種的侵略,近日中國大陸山東膠州灣就有不少不少牡蠣及蛤蜊養殖戶傳出災情,發現家中超過5000畝的養殖區被一種俗稱「白泥螞」的生物吃掉超過3分之2,損失高達數百萬人民幣,民眾都表示欲哭無淚。

口湖新設1公頃殼貝類暫置區 創造農廢再生預計11月完工 

雲林縣政府利用閒置空地規劃約1公頃土地集中管理殼貝類等廢棄物、設暫置場,提供養殖業者暫置死亡文蛤殼、蚵殼,再轉運給加工業者再生做成飼料補助添加原料,或經加工碾碎運至濁水濁畔定砂防塵,創造農廢再生經濟,亦改善環境衛生。

河豚隔窗見到食物「激動擠出豬鼻子」 驚人咬力秒碎貝類

吃貨看到美食就是這副模樣!國外這隻名叫「貝里(Barry)」的河豚十分可愛,這天牠看到飼主拿出幾顆貝類,馬上在水族箱裡激動地張嘴游動,似乎等不急要放飯。值得一提的是,貝里有著驚人咬力,輕輕鬆鬆就讓貝殼化為碎片,大啖裡頭的貝肉。

花蓮海邊撿貝類幫老母加菜…哥苦等不到弟!家人驚:他一夜都還沒回來

花蓮1對兄弟25日下午於和仁海域撿拾貝類,想要以此孝敬家中老母,讓年邁的母親可以加菜,但同行的哥哥在約定會合的時間、地點因苦等不到弟弟出現,只好報警請求協助,海巡署獲報派遣岸際巡邏組及空偵機趕赴失蹤海域搜尋,截至目前為止尚未尋獲該名民眾。

科學家發現海洋貝類「傳染性癌症」 經海水跨物種傳播

科學家發現,北半球的油黑殼菜蛤(Mytilus Trossulus)細胞突變產生癌症,但竟感染其他個體,甚至跨越海洋,傳染給法國紫殼菜蛤(Mytilus Edulis)與阿根廷的智利藍貽貝(Mytilus Chilensis)。美國「太平洋西北研究所」學者麥茨格指出,癌細胞不斷自我複製、繁殖後,可能藉由海水傳播出去,甚至跨越物種感染其他個體, 但其中機制仍是個謎。此研究11月5日被刊載於期刊eLife。

中秋烤肉沒熟易腹瀉 貝類易濃縮「水源病原物」最危險!

為期3天的中秋連假即將到來,家家戶戶進入烤肉潮,疾管署監視資料顯示,上週全國門、急診腹瀉就診人次為13萬0807人,較前一週上收2.5%,提醒民眾與親友烤肉、聚餐時,應將生熟食分開署理,貝類一定要烤熟了再吃,以免把諾羅病毒、腸炎弧菌等吃下肚,整個連假都在腹瀉中度過。

赴泰旅遊「爽吞生蠔」 他回台「尿出紅茶」才知中A肝

30多歲陳先生,赴泰國旅遊後1個月,出現發燒、上吐下瀉,退燒後小便顏色卻像紅茶一樣深,到泌尿科門診就醫發現,尿中膽紅素過高,便轉至腸胃肝膽科。抽血發現肝炎指數GPT高達1200,高出正常值30倍,血液中的膽紅素高達6.5,腹部超音波檢查膽道系統沒有阻塞,診斷為急性肝炎。

你分得出九孔和鮑魚?圖解「貝類家族」網驚:它竟然是女生

台灣四面環海,先天的環境擁有豐富的海鮮資源,加上養殖技術的進步,讓人們一年四季都能享受新鮮海產,像是生蠔、鮑魚、蛤蜊等貝類,鮮美的滋味讓老饕們愛不釋手,但享受美味的同時,你分得清楚它們的樣貌嗎?臉書知名插畫粉專《10 Seconds Class - 10秒鐘教室》最新力作,教大家如何靠一張圖分辨《貝類家族》,最後一種亂入的「貝類」也讓網友驚呼「他竟然是女生!」

香山濕地有「貝類自助餐」 黑琵停「休息站」多2.5倍

每年春天是南下度冬的水鳥北返季節,近日有眼尖的民眾發現,國際明星鳥「黑面琵鷺」已陸續抵達新竹香山濕地。其中每個群體都有10至30隻的個體,運氣好還能目睹黑面琵鷺在水裡掃食小魚,看著像長勺般的鳥喙在水裡來回掃動,這樣的畫面就如同生態影片般精彩。

暗夜沿海岸線拾貝!澎湖男失蹤4日 遊艇業者發現已成浮屍

澎湖縣湖西鄉一名蔡姓男子(57歲),1日晚間外出沿海岸線撿拾貝類,不料蔡男一去不復返,家人直到翌日上午仍未見其蹤影,立即報案求助協尋。消防隊員在蔡男可能失蹤的海域進行搜救多日仍然沒有結果,直到5日下午,蔡男才被虎頭山海域遊艇業者發現,但早已氣絕身亡,成為浮屍一具。

食安新制元旦上路 洗潔劑要標「天然成分百分比」

2017年即將邁入尾聲,2018年元旦起將有4項食安新制上路,領域橫跨洗潔劑、健康食品、醬油等,若違反標示規定者,最高可處400萬元罰鍰,而為一規定建立食品追蹤追溯者,最高可處300萬元罰鍰。

蛤蜊、貝類悄藏諾羅病毒... 「殼張開」馬上吃恐烙賽

食藥署表示,海鮮等水產品在生長的過程中,易受水域中的霍亂弧菌、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等病原性微生物污染,故在烤蛤蜊等貝類產品時,慢烤至殼張開後,務必要再多烤一會兒再行食用,其他海鮮及肉類產品也務必要徹底加熱,切勿因追求生鮮的口感,卻忽略潛在的中毒風險。

防食物中毒!「進口貝類」需官方證明 明年元旦上路

不少民眾喜歡吃貝類海鮮,但貝類容易有海洋毒素和微生物污染等問題。對此,衛福部食藥署規定,從107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輸臺食用貝類產品應檢附含捕撈、養殖地資訊的官方衛生證明文件,確保輸入貝類產品食品安全。

我的蛤蜊吐珠這樣正常嗎?網友:掉出稀有寶物了

不少人都吃過有關蛤蜊的料理,例如蛤蜊湯、絲瓜炒蛤蜊等,味道都十分美味。蛤蜊是一種雙殼的貝類動物,一般在料理之前,通常都會讓蛤蜊吐沙;但有網友分享照片,她們買回去的其中一顆蛤蜊吐的不是沙,而是一顆珍珠。

1個病毒顆粒就致病 「諾羅」易藏貝類中...生吃要小心

生蚵、貝類、生蠔等易受環境中的諾羅病毒或腸炎弧菌污染,引發腸病毒或其他腸胃道疾病,食藥署近日接獲幾起食品中毒案件,經調查發現,皆為攝食未徹底加熱之貝類水產品所導致,呼籲餐飲業者應確保貝類等水產品來源,儘量提供熟食給消費者,避免造成感染。

金門沙灘有「貝塚」! 花蛤、孔雀蛤大量死亡

金門烈嶼鄉海岸近日出現大量貝類死亡的現象,水產試驗所接獲通報後,已有相關人員前往當地進行勘查及檢體採驗以釐清原因。

營養不正「碘」 飲食要多一碘

據媒體報導國人碘攝取量正在下滑,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仍持續關注國人碘攝取量之情形,檢討含碘鹽品之標示規定。

南韓進口貝類逐批檢驗 11萬顆生蠔封存

南韓貝類發生污染,遭美國要求下架,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如果「饗食天堂」案與外銷美國的南韓貝類污染有關,不排除要求停售問題韓國貝類。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