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 > 熱搜關鍵字 > 裁判員

裁判員

吳景欽/【311核災十周年】刑事究責之難

天災造成的傷害往往以民事求償或國家賠償來究責,但日本311大地震後,出現對東京電力公司高層的刑事究責。但此次大海嘯規模之大,即便事前盡了注意義務,能否因此防止人員傷亡,且在集體決策下,如何歸責公司高層都是問題。

吳景欽/國民法官如何評議精障犯罪者的監護處分

近幾年引發爭議的精神障礙者殺人案成為國民法官審理的對象,若國民法官合議庭評議被告無責任能力,在判決無罪之後,也得決定是否要為監護處分。只是關於此部分的評議方式,卻在《國民法官法》中付之闕如。

吳景欽/兇案畫面太血腥會嚇退國民法官嗎

擔任國民法官是屬法定義務,無法拒絕,而《國民法官法》施行初期,完全集中在侵害生命法益的案件,若在審判期間接觸諸多殘忍與血腥的照片或影像,並因此得到憂鬱症等精神疾病,可否向國家請求賠償呢?

吳景欽/法治教育能彌補法官與國民法官的不對等嗎

由於國民法官必須與法官共同決定犯罪事實與量刑,為避免國民法官淪為花瓶,在未來不到兩年半的時間內,司法院與法務部恐得強力推動法治教育。法律本身就是一種專業,人民參與審判,希望藉由人民多元的想法與視野,彌補司法者的恣意與專斷。

參審 VS. 陪審 哪個能解決司法民怨?│行動法庭 第66集

蔡英文總統在2016年選上總統時,她在就職演說中,提到要推動司法改革,召開司改國是會議,受到當時社會大眾的肯定;四年過去了,蔡英文在2020年連任總統,她在就職演說中,再度宣示司法改革,提到未來四年內,國民法官制度一定要上路。所謂的國民法官制度,也就是目前司法院推動的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白話一點說,就是參審制,讓老百姓和法官共同審判刑事案件。 改為參審制,究竟是好或不好?民間團體有完全不同的看法。高達一百五十五個以上的民間團體,包括民間司改會等等的民團,透過各種方式,反對司法院提出的「國民法官參審制」

吳景欽/國民法官審重案妥當嗎

司法院重提《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預計2023年1月1日實施。此次最大改變是將審理的案件,由原先最輕本刑7年以上提高到10年以上有期徒刑,每年案件量縮減約五百件,但集中於侵害生命法益的犯罪,國民法官將面臨是否判死的痛苦抉擇與壓力。

林裕順/台灣密室審判的困局與解方

陳師孟監委約詢判決馬案無罪的北院法官,引發司法官連署抗議。這個爭議如實反映歷來台灣「密室審判」的「民主痛點」。台灣民選連任總統陳水扁、馬英九卸職後均官司纏身,社會大眾也想知道是否總是選錯人,還是台灣司法叢林「恐龍太多」判錯人?

陳雨凡/陪審、裁判員兩制試行,讓國民好好當法官

讓素人參與刑事審判程序,是先進國家的趨勢。司法院日前推出的國民法官制度草案應該將「陪審制」與「裁判員制」兩制一併試行,前者沒有職業法官參與評議,後者有職業法官參與評議,藉此累積本土實證經驗,得出實證數據,修正得出融合台灣社會的審判制度,再做最終的政策決定。

王正嘉/全民參與 國民法官成功關鍵

司法院11月30日公布「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宣示將以「國民法官」取代之前觀審員的人民參與制度。這是繼司改國是會議中陪審制與參審制相同票數平手,人民參與審判議題原地打轉之後,司法院記取觀審制模擬的不成功教訓,再一次端出的司改大菜。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