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 > 熱搜關鍵字 > 生物可分解

生物可分解

「殼」解塑膠危機!牡蠣殼環保再利用 變身生物可分解餐具

為推廣農業剩餘資源新用途,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把牡蠣殼作為生物可分解材料(如PBS),製成生物可分解餐盒、碗盤等餐具,最多可取代20%的PBS原料,不僅能有效降低製造成本,且可大量去化牡蠣廢殼,也因應未來世界各地課徵塑膠產品稅的發展趨勢,達成環境友善和循環減廢的目標。

限塑擴大!「生物可分解」塑膠免洗餐具8月起禁用 違者開罰1200元

環保署今(3日)預告修正「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公告事項第二項草案,將禁用「生物可分解」的塑膠材質免洗餐具,預計今年8月1日起實施,未來只要是塑膠,不論可否分解,業者都不能再提供,違者可依《廢棄物清理法》開罰1200元,按次連續處罰到改善為止,環保署也將加強稽查。

玻璃、不鏽鋼吸管遭疑不一定環保 專家:塑膠材質危害海洋

今年7月起政府部門、學校、百貨公司業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內用飲品不再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不少業者推出各種材質吸管,外界聲音質疑,吸管塑膠用料量其實很少,玻璃、不鏽鋼等替代品製造產生的碳排量和能否回收,才是問題。環團、環保署表示,塑膠吸管最大問題是影響海洋生態。

「就口杯蓋」塑膠量竟比吸管高?環保署一年內檢討限塑政策

今年7月1日將上路的「禁用一次用塑膠吸管」政策,遭立委質疑配套措施仍沒到位,且替代方案之一「生物可分解塑膠吸管」後端回收體制、處理設施不完整,憂無法達真正減塑目的。環保署署長張子敬今(6日)說,替代方案沒這麼多問題。

「生物可分解塑膠吸管」沒被禁!環團批配套措施不齊全

環保署今(1日)宣布確定今年7月起,公部門、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以及連鎖速食店,將不得再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給內用消費者。但其中一項替代方案「生物可分解塑膠吸管」卻遭質疑傷害生態。綠色和平對此發聲明指出,現階段的相關配套措施不齊全。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