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 > 熱搜關鍵字 > 核聚變

核聚變

「人造太陽」運行時間1056秒破世界紀錄 核聚變「終極能源」立功

大陸「人造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昨(30)日晚間實現1056秒的長脈衝高參數等離子體運行,打破全球托卡馬克裝置高溫等離子體運行的最長時間紀錄。據了解,EAST擁有類似太陽的核聚變反應機制,藉此研發核聚變能源應用。

陸「人造太陽」EAST新一輪升級  挑戰「1億度」燃燒100秒

陸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將於近期完成新一輪升級改造,向芯部電子溫度1億攝氏度、100秒長脈衝等離子體的新目標發起挑戰,力爭將世界可控核聚變能源研究推至新高點。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製中心主任吳傑峰表示,「要讓上億度高溫與-269度低溫1米內共存,上萬個零部件有一點瑕疵,實驗可能就會失敗。」

中國新「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中核:核聚變技術突破

中國核聚變領域發展出現突破。據中國核工業集團(中核)通告,其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於4日14時02分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中國將建成核聚變「人造太陽」 號稱高溫突破2億度

「人造太陽」成為現實?今年初中國核工業集團放出訊息,表示其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預計於2020年投入運行。大陸官媒《人民日報》海外版也刊出專文介紹,表示若核聚變能實現和平利用,將有助於解決全球的能源問題。

地圖上不存在!陸「核聚變909基地」首曝光 曾研發氫彈、核潛艇

極為神秘的「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動力研發試驗基地」首次曝光,作為「地圖上不存在的單位」,陸媒首度揭露「909基地」其中奧秘,在這座老基地中,曾研製出原子彈、氫彈、核潛艇等武器裝備,連核電機組「華龍一號」也是從此地誕生,目前最大的目標,就是將核聚變商用化。

陸擬今年建成環流器二號M裝置 為「人造太陽」創造條件

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長段旭如透露,該院預計在今年建成新托卡馬克裝置(Tokamak)「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等離子體參數將大幅度提高到近堆芯水平、離子溫度超過攝氏1億度,為「人造太陽」創造條件。

陸低溫冷壓氦過冷系統調試成功 助力人造太陽穩定運行

大陸首套基於低溫減壓技術的氦低溫過冷系統,在2018年12月中旬取得調試成功,該系統是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自主研製,可望提供有中國「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融合實驗裝置(EAST)在更高參數下穩定運行。

「人造太陽」EAST裝置 實現攝氏1億度等離子體運行

有中國「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融合實驗裝置(EAST)研究取得新進展,近期實現攝氏1億度等離子體運行等多項重大突破,獲得的參數接近未來聚變堆穩態運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條件,為人類開發利用核聚變清潔能源奠定技術基礎。

十年花5千億台幣! 陸「人造太陽」蒸汽冷凝罐運法國

由大陸製造的4座核壓力設備不銹鋼蒸汽冷凝罐(VST)在江蘇省張家港裝船,近日啟程運往位於法國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工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總投資150億歐元,項目使用超導托克馬克裝置來呈現大規模受控熱核聚變反應,俗稱「人造太陽」,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科學研究合作項目之一。

10年投入181億元 陸「人造太陽」2050年可實現應用

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TER)計劃,也被稱為「人造太陽」計劃,是目前世界上規模僅次於國際太空站的大科學工程計劃。中國在過去10年投入人民幣約40億元(台幣181億元),在研究成果上取得國際領先地位。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28日表示,將繼續推動ITER計畫,不斷提升中國在核聚變能源領域的研發能力。

陸「人造太陽」穩定運行101秒 創核融合世界紀錄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物理研究所4日宣佈,超導托卡馬克核融合(聚變)實驗裝置(EAST)達成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為人類開發核融合能源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相較於核分裂,核融合產生的廢料半衰期短、安全性高,原料幾乎取之不盡,是理想的能源取得方式。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