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 > 熱搜關鍵字 > 刺胳針

刺胳針

突破性感染各國頻傳 研究:單靠大規模打疫苗無法阻絕新冠傳播

據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一份最新醫學研究指出,大規模疫苗接種沒法阻止COVID-19散播,因為新數據顯示,完整接種者染疫的情況越來越多。

高端2期臨床試驗「登權威期刊」年輕人抗體較高 打完57天數據曝

台灣高端疫苗的二期試驗結果今(13)日登上國際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呼吸醫學,論文中提到,這項在台灣進行的大規模、雙盲、隨機試驗中期結果顯示,高端疫苗具有良好安全性,也能引發良好免疫反應,這些數據足以支持展開三期試驗,具有指標性意義。

打第三劑疫苗能增強保護力 《刺胳針》:沒證據顯示有必要

頂尖科學家在「刺胳針」雜誌刊登的文章中說,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即已足夠,一般民眾不需要再打追加劑。這些科學家包括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高級官員和世界衛生組織人員。

大陸「吸入式」疫苗面世! 《刺胳針》揭關鍵研究數據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6日發表研究數據,表明由中國工程院士、有首席生化武器防禦專家之稱的陳薇團隊研製的霧化吸入式新冠疫苗,僅需使用五分之一劑肌肉注射用的劑量便可生效,且肌肉注射後採用霧化吸入加強免疫可產生高水平中和抗體。

刺胳針:科興疫苗打2劑防護力83.5% 副作用輕微

中國科興疫苗(CoronaVac)去年9月在土耳其展開3期臨床試驗,共計1萬多人參加。依據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期中數據,該疫苗防護力為83.5%。

《刺胳針》:3至17歲接種新冠疫苗劑量可與成人一樣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感染病學》今(29)日發表,全球首個關於3至17歲人群接種新冠滅活疫苗的臨床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數據,其使用的劑量疫苗與目前成人接種劑量一致。

新冠似「永無痊癒之日」!後遺症一堆 76%患者病癒半年還有症狀

中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76%的新冠住院患者在受感染的6個月後仍會出現各種症狀,其中包括疲勞、睡眠困難、焦慮、抑鬱、肺和腎功能下降等。事實上,這已非第一份證實新冠肺炎會造成長期後遺症的研究了,不過,這份8日發表在醫學雜誌《刺胳針》上的論文,是迄今規模最大的同類研究。

CNN:川普「10月疫苗上市」完全錯誤 俄疫苗有效卻需更多數據

權威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主編指責,川普有關新冠肺炎疫苗將在10月底上市的聲明「完全錯誤」,並認可俄羅斯的疫苗有效。不過,他認為目前的數據不足,距離讓民眾接種疫苗還為時過早。

刺胳針刊登研究:俄羅斯新冠疫苗受測者產生抗體 副作用溫和

俄羅斯上個月推出未經第三階段臨床試驗的「史普尼克-V」(Sputnik V)疫苗,遭到各地醫療專業人士批評,認為疫苗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完全無法被證實。權威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進行評鑑後為其背書,認可疫苗的效用,不過有科學家強調,疫苗仍需經過大型、長期的試驗和持續追蹤。

恐龍也會得癌症!7600萬年前「畸形化石」診斷出骨癌

原來恐龍也深受癌症所苦!科學家們於1989年發現尖角龍屬的化石,最初認為腿骨生長跡象是骨折證據,後來邀請癌症專家,進行一系列的檢查之後,發現其畸形跟人類的骨肉瘤(Osteosarcoma)一樣,這也是首次在該種恐龍中診斷出惡性腫瘤。該篇研究論文3日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上。

軍委會批准解放軍接種「Ad5-nCoV疫苗」 權威醫學雜誌:過半出現超慘副作用

中國官方與康希諾(CanSino)生技公司合作研發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Ad5-nCoV已經通過了第一、二期的臨床試驗,中央軍委會也批准了為期1年的許可證,允許疫苗用於軍事用途。但是該疫苗投稿到國際性權威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卻顯示,至少有44%的接種人員出現疲勞的副作用。

「母乳」首測出新冠病毒陽性! 《刺胳針》:需研究哺乳是否傳播

新冠病毒能否進入母乳,並通過哺乳傳播給嬰兒,一直備受關注。此前的學術論文均未提供母乳中發現新冠病毒的證據,不過,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刊發的一項來自德國的研究顯示,能夠從母乳中檢測到新冠病毒RNA。研究者建議,需要對哺乳期婦女的乳汁樣本和是否可能通過哺乳傳播進行進一步研究,以制定關於染疫母親是否應母乳餵養的建議。

切勿重複使用口罩! 新冠病毒在「口罩外側」能活7天

世界最權威醫學期刊之一《刺胳針:微生物》(The Lancet: Microbe)4月2日刊發一項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可以在各種常見表面存活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以上。最令人震驚的是,其中最可怕的物體就是「醫用外科口罩」,病毒存活時間可以達到7天。

最新研究!新冠病毒可在「口罩外層」存活7天 專家解答了

香港大學(HKU)最新研究顯示,民眾戴上口罩若不小心接觸到新冠病原體,就算沒有直接感染,只是附著在口罩上,病毒也可以存活七天,而且溫度越低,可以存活的越久,但只要用一般家用清潔劑、漂白水、酒精或是肥皂勤洗手,就可以將病毒消滅。

研究:服用血壓及糖尿病藥物者 感染新冠肺炎風險增、死亡率提高

瑞士巴塞爾大學醫院與希臘塞薩洛尼基大學(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的人員在英國《刺胳針呼吸醫學》(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共同發表一份報告指出,冠狀病毒是透過附著細胞上的血管張力素轉化酶2(ACE2),結合之後進入人體內,若是有高血壓以及糖尿病的患者,所服用的藥物會改變體內的細胞,感染病毒的風險較高。

醫學權威期刊《刺胳針》謬讚「新冠肺炎政策」:各國應學習中國積極防疫!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延燒,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疫情爆發以來,多次修改說詞,如今警告「尚未出現大流行」,且全球醫療體系恐怕將無法招架,呼籲各國需要提高警戒狀態。對此醫學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日前發表相關文章提到,各國都應該學習中國的防疫策略,避免疫情擴大,且中國人「相當遵守公共衛生程序」。

醫學期刊:新冠病毒可能透過「病患糞便、醫院汙水」傳播 

先前研究指出,SARS與MERS等冠狀病毒可能透過糞便、醫院汙水等環境汙染傳播。學者在新冠肺炎病患的糞便樣本中發現活的病毒粒子,因此推測,新冠病毒很有可能也會透過這些途徑散播,導致疫情快速蔓延。武漢市肺科醫院也指出,新冠病毒在病患口部、肛門拭綿(Anal Swab)與血液中都被發現,代表病毒可能透過呼吸道、糞口或體液途徑傳播。

【武漢肺炎】醫師懶人包:死亡率11% 三成沒發燒

武漢肺炎最新的醫學研究懶人包就在這!台北市立聯合陽明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整理頂尖醫學期刊 《刺胳針》在2020年1月底發表的武漢肺炎研究,以及來自武漢第一線醫師的診療手冊,介紹武漢肺炎的主要症狀、死亡率,以及人惡化為武漢肺炎重症病患的特徵。此文適合傳給第一線醫護人員作為參考資料。

武漢肺炎新研究「易感染族群」曝光 最先死亡2名患者有「長期吸菸史」

頂級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針對武漢肺炎也就是「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易感染族群30日發表了新的研究發現,包括最先死亡的2名患者,具有長期的吸菸史,患者當中男性的比例佔68%,患者的年齡中位數為55.5歲。

【武漢肺炎】病人98%發燒、76%咳嗽 三成進加護病房

武漢肺炎知多少?今年除夕前,武漢肺炎突然大爆發,但世人對疾病掌握的知識卻相當有限。專業醫師參考國外最新醫學研究報告(含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帶您了解武漢肺炎的傳染力和臨床症狀。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