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 > 熱搜關鍵字 > 中研院

中研院

全球暖化威脅台灣山區!中研院:17山脈等溫線每年上升逾10公尺

中研院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不僅首創山區氣候速度的推估模式,更首度發現全球17個區域的山脈等溫線,正以每年超過11.67公尺的速度上升;台灣山區高海拔生態避難所的獨特物種構成巨大威脅,台灣高濕度環境導致等溫線在海拔上移動速度快於全球平均,顯示全球暖化對台灣山區影響仍相對嚴重。研究成果昨(27日)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

中研院改名案擱置!立委要求「去中國化」 院方:同仁覺得沒必要

中央研究院外文名稱Academia Sinica,Sinica意思是拉丁文「中國的」,立法院曾要求正名。然而中研院在徵詢院內人員、院士意見後,日前做出「擱置」決議。

支持跟進「AI法案」立法 中研院長:應考量隱私、智財與公務機密

ChatGPT去年引爆全球人工智慧(AI)風潮,歐洲議會近期更通過《人工智慧法案》,國民黨籍立委洪孟楷今(20日)在立院質詢中研院長廖俊智時,詢問台灣是否應盡快進行AI立法,應採取美日相對開放式,或者歐盟的相對限縮式?廖俊智表示,立法方向是對的,每一個國家狀況不一樣,基本精神應是「以人為本」,對台灣社會有正面貢獻,並考慮「個人隱私、智慧財產權及公務機關機密」等問題。

中研院士屢爆外籍爭議!提名表新增「國籍欄」 內政部協助核對

中研院第35次院士會議將在今年7月登場,會中也將選舉新院士。為避免之前院士國籍爭議事件再次發生,中研院今(15日)表示,除了提名表新增「國籍欄」,進行院士資格審查時,就會先請對方提供足夠資料,再將所有提名的院士資料,請內政部進行確認其國籍,希望透過交叉比對,避免類似國籍爭議事件重演;若因此無法參與院士選舉者,則可以參加名譽院士選舉。

中研院AI出包稱「國家領導人是習近平」 監察院申請自動調查

中央研究院詞庫小組(CKIP)日前釋出繁中大型語言模型「CKIP-Llama-2-7b」,但網友實測卻發現此AI自稱中國籍、國家領導人是習近平等,引發爭議。監察院今(6日)指出,我國在推動可信任生成式AI亦面臨多項挑戰,包括大型語言模型(LLM)繁體中文語料不足,以及可能被濫用,生成具有負面影響或偏見的言論與內容等,監察委員賴鼎銘、林郁容、葉宜津深表關切,申請自動調查。

台灣自製量子電腦問世!中研院耗時2年打造 成少數可自主研發國家

總統蔡英文29日視察中研院自製5位元超導量子電腦進度,提到量子通訊加密可加強資安,也是國安,對AI、金融及生醫等領域帶來影響,相信不久的將來,台灣可為全世界貢獻力量。

中研院自研自製5位元超導量子電腦 本周起連線上網

量子電腦具有超越目前超級電腦的運算潛力,全球先進國家皆已積極投入研發。中央研究院雖受限經費與諸多瓶頸,但仍在去年10月,成功打造由台灣自研自製的5位元超導量子電腦,本周起將以網路連線方式提供給計畫合作者使用。

「M87黑洞」最新影像公布!台灣參與跨國觀測 證明暗影持續存在

台灣團隊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簡稱EHT)計畫今天再次公布觀測到的M87星系中心黑洞最新影像,驗證黑洞光環與2017年所觀測的大小相同,符合廣義相對論的預測,研究成果已於今(18)日發表在國際期刊《天文與天文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

發射衛星經過領空也要國家警報? 陳建仁解答1危險:還是請民眾小心

國防部9日下午三度發布防空警報,中國於下午3時4分發射衛星,已飛越南部上空。立法院今召開臨時會,在場委員、官員也收到簡訊,國民黨立委林為洲質疑,射衛星也要國家級警報?陳表示,英文錯誤要馬上更正,這是火箭搭載著衛星,火箭可能會有東西掉下來砸到人,還是要發防空警報,而人造衛星英文是Satellite,但Satellite fly over這句話要小心,因為人造衛星本就繞來繞去,但這是投射行為。

系統神經科學權威、中研院士蔡作雍辭世 享耆壽96歲

中央研究院近日發布訊息指出,院士蔡作雍去年12月28日辭世,享耆壽96歲,其專長為中樞神經系統對心血管功能等調控研究等,也協力中研院生醫科學研究所創建,貢獻良多。

發現「新細胞分裂方式」有望改寫教科書 中研院年輕學者獲獎

中央研究院今公布2023年「年輕學者研究成果獎」,共有7人獲獎。「生命科學組」得獎者、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振輝,以自行研發的活體螢光標定技術結合跨領域數學模型推導,發現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被審查委員譽為「可成為教科書教材的創新發現」。

王汎森獲宏博研究獎「台灣人文領域第一人」 德國總統將親自頒獎

中央研究院今表示,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王汎森院士榮獲德國宏博基金會頒發「2023年宏博研究獎」,肯定其對學術及教育的貢獻,這也是台灣人文學領域首位獲此殊榮的學者,將於明年6月由德國總統親自頒獎。

原子解析度下首現蹤!中研院團隊成功捕捉酵素修復DNA全貌

中研院院士蔡明道領導來自全球17個研究機構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成功利用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XFEL),在極短時間內為反應結構拍照,首度在原子解析度下直擊光解酶酵素修復DNA損傷的完整過程,研究成果今(1日)發表在頂尖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這項成果不僅促進結構生物學的前端發展,也開啟酵素學的新時代。

國際知名語言學家、中研院士梅祖麟辭世 享耆壽90歲

中研院近日發布訊息指出,國際著名語言學家梅祖麟14日於美國辭世、享耆壽90歲,其專長為漢語語法史及漢語音韻史,於1994年獲選為中研院院士。

中研院AI出包「自稱中國籍」 院長:檢視其他計畫勿用對岸資料

由中研院研究員所開發的繁體中文語言模型AI出現中國觀點回應,引發各黨立委關注,中研院長廖俊智今天說,未來將成立風險控管小組,並檢視中研院其他AI計畫避免事件重演。

樂捐1千萬「加速」中研院研發 富邦金、台灣大瞄準哪3大淨零科技?

國際能源署(IEA)指出,現有的潔淨能源(clean energy)科技雖足以提供到2030年所需的減排量,但若缺少加速創新,在2030年後導入更多開發中的技術,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願景將無法實現。

中研院提高博士生獎助金 9月起每月可領4至5萬元

繼教育部宣布念博士最高每月補助7萬元後,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也宣布,從9月起,將提升中研院支薪的博士班學生獎助金,預期將博士生平均獎助金每月提升到4萬元(博一、二)及5萬元(博三至五),希望藉此提升學生就讀博士班意願,避免高教人才斷層危機。

COVID-19才平息 學者:7年內恐再現冠狀病毒威脅

COVID-19疫情歷經3年多,各地恢復正常生活,病毒威脅影響人類文明,人們或許剛從COVID-19衝擊走出來,但中研院院士吳仲義示警,未來7、8年內恐再現全新冠狀病毒疫情威脅。

台北最安靜的地方!中研院「靜土地圖」上線 標註90處55分貝以下

噪音攸關生活品質,中研院與台灣聲景協會合作,訓練25名寧靜追蹤師穿梭台北巷弄間採樣182個地區資料,找出台北的「靜土」,邀請大眾一起聆聽、感受55分貝以下環境。

中研院發現增加生物固碳新法 效率↑6成「助攻碳平衡」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每年排出約360億公噸二氧化碳,嚴重破壞自然界的碳平衡,中央研究院今(5日)宣布,由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及蔡明道院士帶領團隊,發現一種增加海中藍綠菌光合作用的新方法,使藍綠菌吸收二氧化碳(稱為固碳)速率增加約60%,為自然界的碳平衡研究開啟新契機,成果已在上(6月)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