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 > 熱搜關鍵字 >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

視訊會議秒變激情秀!64歲院士背後竄出「火辣女職員熱吻」畫面曝

大陸64歲的中科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方岱寧,近日在線上舉行學術研討會時,一名年輕正妹突然竄出來,直接對方岱寧高調示愛,當場又親又抱,讓視訊會議頓時變成激情秀。直到教授將其推開,女方看了一下鏡頭,這才發現是在視訊。7日,學校通報事件處理結果。

陸民間公司要融資8.6億造時光機 稱1年內可實現穿梭時空試驗

一份「時光機器」企劃PPT近日在陸網瘋傳,腦洞大開的設計引起網友關注。創始人郭偉偉稱,將與中國科學院知名專家院士合作,以《時間論》的研究為基礎,研發設計出「時空隧道生成實驗裝置」,融資金額為2億元人民幣(約8.6億元新台幣),使用期限為3年,「預計在資金到位後7-12個月即可實現裝置穿梭時空實驗成功。」

中國肥胖者數量超過美國 科學家:情況會越來越糟

正當新冠肺炎疫情於全球肆虐之際,人類的肥胖問題也不容忽視。在近日深圳舉行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任職於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約翰·羅傑·斯彼克曼表示,由於中國的總人口很多,肥胖者數量已經超過美國,「這個問題是非常嚴重,而且並不會自然消退,只會變得越來越糟」,呼籲各界盡快採取行動。

大陸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 世界已知最古老疣齒魚科

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在雲南羅平被發現,被命名為「雲南暴魚」,生存年代為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是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鍊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這項古生物演化領域重要成果論文,已在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

中研院英文變「中國科學院」...立委要求改名: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厲害

中央研究院外文名稱Academia Sinica,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這是拉丁文,合起來是「中國科學院」的意思。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9 日)邀請中研院報告,幾位立委針對中研院英文名稱直指,國際上很多會議都誤認成來自大陸,應修改組織將改名。

中國科學院發現3種藥物較有效治療武漢肺炎 同時也治伊波拉愛滋病

武漢肺炎疫情急速擴散,全球也馬不停蹄加緊研發能對抗的疫苗、藥物,繼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剛研製出用於研究的抗體檢測試紙後,又宣布和軍事醫學科學院聯合發現3種藥物能較有效的抑制症狀,目前已經在走相關的審批程序。

討厭黃種人 陸中科院外籍人員發表辱華言論秒遭停職

大陸中科院外籍人員Mark A. Kolars日前遭大陸網友爆料,於社群網站上發表辱華言論,不僅引發大陸網友反彈,大陸中科院也隨即發表聲明指出,獲知此事後,研究所領導高度重視,立即成立調查小組對相關情況開展調查,並將這名外籍人員停職檢查。

陸科學家解析非洲豬瘟病毒結構 「彩色毛線球」有助疫苗研製

中國科學院18日宣佈,中國大陸科學家近日成功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精細結構,非洲豬瘟病毒首次現出了「真身」。研究團隊採用單顆粒三維重構的方法,首次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全顆粒的三維結構,有網友形象地將它比喻成「一團彩色的毛線球」。

殲-20隱形外衣超越F-22? 新超材料可騙過所有雷達系統

尋找隱身戰機新技術大陸有了新突破,中國科學院針對雷達電磁信號建構詳盡的數學模型,發現該項研發能夠吸收最廣泛的雷達波信號,號稱未來若應用在戰機及軍艦上,能夠「騙過」目前所有的雷達系統。陸媒普遍期待,該技術一旦能成功運用在殲-20身上,全新的隱形斗篷在面對F-22、F-35將能取得上風。

斯里蘭卡爆炸陸客1死5失聯 中國科學院:4傷者是研究員換班遇劫

斯里蘭卡21日發生至少8起連續爆炸案,造成至少290人喪命,其中包含1位陸客,並有5人處於失聯的情況;在傷者名單中,有4位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指出,這4位研究員前往斯里蘭卡,是為了替換當地研究人員,輪調回國,現在腿上受到彈片擦傷,耳朵也被震得「有點聽不見了」。

「瘧原蟲治癌」以毒攻毒? 專家曝:現在下結論都太早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教授陳小平發表的演講導瘋傳,內容稱該研究團隊已經發現「癌症死亡率」與「瘧疾發病率」呈現負相關關係,並討論瘧原蟲對治療癌症有幫助的相關議題,結果顯示,在10名病人中,有5名治療效果明顯,其中2名「可能」被治愈。

科學家「點銅成金」可替代貴金屬! 降低晶圓製造成本 

中國科學院2018年12月21日在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研究結果,科學家孫健帶領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團隊找到一種方法,使銅在催化作用下脫離成一種「極似黃金」的金屬奈米粒子。這種新材料不僅有機會對相關產業產生巨大貢獻,還能被拿來作為「煤反應的催化劑」。

海拔4600米留下清晰足跡 人類4萬年前就登上青藏高原

中國科學院最新科研成果發現,古人在距今4至3萬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並留下清晰且堅實的足跡。據了解,該項研究證實於藏北羌塘高原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時代尼阿底遺址,海拔4600米的高度,書寫世界範圍內史前人類征服高海拔極端環境的最高、最早的記錄。

陸「海星6000」水下機器人 下潛深度首破6000公尺

大陸自主研製的「海星6000」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日前完成首次科考應用任務,最大下潛深度突破6000公尺,創下全國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ROV)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並在多個海域獲取環境樣品和資料。

陸發現「迷惑巾幗鳥」 特殊構造「可塑性」藏演化秘密

大陸科學家團隊日前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一種存在於早白堊世的原始鳥類,命名為「迷惑巾幗鳥」(Jinguofortis perplexus)。這項發現將對鳥類的早期演化與生態分類提供大量訊息,顯示四肢發育的可塑性在古代鳥類的演化中扮演重要腳色。

首位任國際鑄造學會主席的中國人 周堯和逝世享年92歲

國際著名的物理冶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雙聘院士周堯和,因病醫治無效,30日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2歲。據了解,周堯和過去創下中國鑄造界多項成就,除了是首位鑄造專業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外,也是第一個擔任國際鑄造學會主席的中國人。

陸中科院合成「金屬氮」 能量密度為TNT「10倍以上」

中國科學院傳出有研究團隊成功合成「金屬氮」,還揭示了其合成的極端條件範圍、轉變機制、光電特徵等關鍵問題。據了解,這種超高含能氮材料,是目前常用炸藥TNT能量密度的10倍以上,其研究邁向「N2爆彈」和「金屬氫」又更進一步,也被外界認為將來可能會用來替代原子彈,讓氫彈成為完全無污染的武器。

「克隆猴推手」中研院士蒲慕明成中國籍:在祖國工作一生大貢獻

國際知名神經生物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蒲慕明在去年放棄自己的美國籍身分,正式成為有中國國籍的公民。從小在台灣長大求學的他說,「我內心從來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在祖國的工作是我一生中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中科院發布首款雲端人工智能芯片 寒武紀MLU100亮相

中國科學院3日在上海發布「寒武紀MLU100雲端智能芯片」,是大陸首款雲端人工智能芯片,理論峰值速度達每秒128萬億次定點運算,能廣泛應用在智慧手機、智能音箱、智能攝像頭、智能駕駛等不同領域。據了解,MLU100雲端芯片從終端到雲端,為視覺、語音等複雜場景的雲端智能處理提供重要支撐。

陸火星探測任務加速執行 科院副院長:今年要轉入正樣階段

中國科學院日前在北京召開了「月球與深空探測2018年工作會」,探月工程領導小組成員、工程副總指揮、中科院副院長相里斌在會議上表示,今年要全力以赴,打好嫦娥四號任務攻堅戰,掌握計畫和進度,並要求各單位加大工作力度,攻堅克難,確保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順利轉入正樣階段。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