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迎「芒種」進入濕熱梅雨季!小心「濕疹」狂發 醫:3體質要癢了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廖振凱醫師,濕疹。(圖/醫院提供)

▲梅雨季節有不少人會因濕熱造成皮膚乾癢。(圖/醫院提供,下同)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今(6日)為「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九個節氣,此時開始進入梅雨季,天氣會潮濕悶熱,這時總會有許多人因濕熱而造成皮膚發癢。醫師指出,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最常見「濕熱內蘊型、脾虛濕蘊型和血虛風燥型」等三種證型,除了外在環境,飲食上碰到「海鮮、芒果、荔枝、鳳梨」等過敏食物,也會導致體內濕熱,使皮膚搔癢劇烈。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廖振凱醫師指出,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發生於任何年齡且不分性別,若體內過於濕熱,皮膚就會產生發炎反應,造成紅、腫、熱、痛、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常見的三種證型中,「濕熱內蘊型」屬於發病急,皮膚會發紅、灼熱、搔癢不止,有時還會滲液,常伴隨身體燥熱、口乾舌燥;「脾虛濕蘊型」的發病緩,患處顏色黯淡,不如濕熱型那般痛癢,但此類患者會感到疲困;而「血虛風燥型」的 患處皮膚乾燥,摸起來粗糙,有食慾不振的情況。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廖振凱醫師,濕疹。(圖/醫院提供)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廖振凱醫師。

廖振凱說,其中又以「濕熱內蘊型」最為普遍,因為高溫濕氣重的夏天,易引發濕邪和熱邪,尤其台灣四面環海且屬於亞熱帶氣候,本就處於濕熱的環境,大台北地區受到盆地地形影響,相較於其他縣市,又更加濕熱,更容易出現濕疹、痰多、食慾不振、胸悶、排便鬆散等症狀。

中醫師會以把脈、問診、症狀,分清體質後,依照病況開立中醫處方。廖振凱說,濕熱型患者可以透過黃芩、連翹、薄荷等藥材調理身體,也可透過針灸曲池、三陰交、血海穴,達到清熱解毒,化濁利濕的治療效果,除了內服中藥外,也可用天然中藥製作成藥膏消炎止癢。

廖振凱提醒,濕熱的外在環境無法改變,若要改善濕疹,需要改變個人飲食習慣,少吃油膩、過甜、奶製品、易過敏的食物。若皮膚出現發紅、搔癢建議盡快就醫,由醫師評估體質,給予適切的藥物治療。

關鍵字: 中醫健康 濕疹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