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過世!承襲鄧小平「韜光養晦」精神 開啟「和與貴」大國外交

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大陸三大官媒今(30)日發布重大消息,前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因病去世,享耆壽96歲。回顧後鄧小平時代,江澤民扮演極重要角色,對於中共外交起了一個很大變化。江澤民一方面實踐鄧「韜光養晦」的路線,一方面在外交路線上做出創新調整。他提出「大國外交」為主旋律,以「周邊外交」為依托,和發展中國家外交為基礎,與大國家間雙邊、多邊外交搭配進行。江主政的13年間中國大陸國際地位迅速提高,他的中華「和合」理念也印證自己獨特外交手段。

談到江澤民外交政策,得先從當時歷史背景說起。1989年至2002年國際局勢出現重大變化,這段期間冷戰剛結束(1947-1991),世界進入新舊格局交替時期,全球化加速發展。在紛擾複雜的國際關係下,1997年正式接班的江澤民,身為中國大陸第三代中央領導接班人,外交戰略必須做出變化。

▲▼1992年3月,鄧小平南巡、江澤民與鄧小平、             。(圖/翻攝 人民網)

▲鄧小平與江澤民。(圖/翻攝 人民網)

「外交戰略」鄧防守、江主攻

1994年鄧小平曾說,「中國既是大國,也是小國,主張韜光養晦、 不強出頭。」由於80年代冷戰時期對中國大陸是有利的,鄧小平外交核心戰略「韜光養晦」以防守為主。

首先,鄧小平很少出國參訪,「元首外交」在他外交策略不是最前面選項。利用冷戰時期美蘇之爭,在國際舞台上不顯露鋒芒,全力高速發展經濟建設、提升綜合國力。事實證明鄧的「韜光養晦」大戰略十分成功,當時的中國大陸和主要的西方大國保持良好關係。

到了江主政時期,鄧主張的「韜光養晦」應繼續作為外交基本戰略,但世界格局卻發生重大變化。冷戰結束後,西方國家開始把注意力放到正興起的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二十年後,中國大陸的經濟利益與全球和西方國家產生緊密關係。在這種情況下,「韜光養晦」的外部條件不存在了,江面臨的國際挑戰和鄧大不相同。

▲▼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共第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與中外記者見面。(圖/翻攝 共產黨新聞網)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共第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與中外記者見面。(圖/翻攝 人民網)

1997年2月鄧小平逝世,那年9月中共召開十五大,正式開啟江澤民時代。他指出的重要外交內政是延續中共既往慣例,經濟建設擺第一,和平發展為主軸,不希望國際與周邊環境出現不利的變化。

一方面他傳承鄧的路線,「對內」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力度;另一方面,「對外」在動盪世界格局找出一條新外交路線。首先,全球化衝擊下,要快速融入國際金融體制;在複雜國與國之間,如何與大國取得平衡。當時,中國大陸經濟高速發展,軍事設備相對跟上現代化,「中國威脅論」 也是那時發酵。

▲▼1992年3月,鄧小平南巡、江澤民與鄧小平、             。(圖/翻攝 人民網)

▲1992年3月,鄧小平南巡 。(圖/翻攝 人民網)

江澤民理想「大國外交」

1992年鄧小平南巡,表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 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江也清楚,中國大陸不可能「悶著頭」發展經濟,加上國際情勢詭變,必須改變外交策略。江掌權後由防守轉主攻,加強與大國的雙邊或多邊關係。

接班的江澤民在十五大表示,「中國的發展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今後中國發達起來了,也永遠不稱霸。」這話是說給西方國家聽的,還沒站穩腳步前,中國大陸不樹敵而是結交盟友,也不允許外界拿「中國威脅論」當劍使。

不同於鄧路線,江澤民當時是中國大陸出訪最多的最高領導人,江密集的「元首外交」核心政策,以維持和世界主要大國之間的合作關系,利用友好的關係來創造利於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外部條件,許多觀察家把江的戰略稱為「大國外交」。

▲▼▲▼ 2002年,江澤民應布希總統邀請訪美,22日抵達芝加哥奧,向前來迎接的各界人士揮手致意。2002年10月25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在美國總統布希私人牧場進行會晤。江澤民和夫人王冶坪在門口受到布希總統賢伉儷熱烈歡迎  (圖/翻攝 新華社)

▲2002年江澤民訪美,22日抵達芝加哥,向前來迎接的各界人士揮手致意。(圖/翻攝 中新社)

大國外交下「各種夥伴關係」

1993年江澤民執政後,中國大陸積極發展夥伴關係,主要建立雙方正式溝通機制,深化雙邊合作關係。總計從1993年1月至2019年8月間,夥伴關係累計有110個國家。

從最早1996年4月,中俄宣佈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1997年5月,中法國建立「長期的全面夥伴關係」;同年10月與美國宣佈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積極與大國建立戰略合作關係。

除了與大國建立夥伴關係,區域合作機制也是江執政重點之一。1997到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北京堅持不讓人民幣貶值,對於安定亞洲金融起了很大作用,也讓其他區域國家看見中共的經濟影響力,給予正面評價。

之後,江進一步推動區域合作機制,2000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在海南拉開序幕,定調非政府性質,永久會址設於海南瓊海市的博鰲,由中共投入鉅資。這是一個沒有美國參與論壇,往後事實也證明,那是中國大陸試圖學習主導多邊機制的開始。

包括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除了中國大陸,其他成員有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與烏茲別克五國,主要打擊恐怖、分離主義與各種犯罪活動等。這又是一個沒有美國區域安全組織,全由中共一手主導。專家分析,上海合作組織是中共塑造安全環境的嘗試,博鰲亞洲論壇建立經濟合作的努力。

▲▼1992年3月,鄧小平南巡、江澤民與鄧小平、             。(圖/翻攝 人民網)

▲江澤民的「大國外交」以和為貴。(圖/翻攝 人民網)

獨特外交戰略「歐洲牌」

「歐洲牌」是江澤民執政時期很重要外交戰略。考量過去美中日複雜歷史情結,當時的歐洲處於整合狀態,中歐之間尤其在經貿、台灣問題、人權自由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

北京也清楚中歐、中美、中日三者關係的複雜性,歐洲各方面都少於後兩者,十分適合發展外交新戰略。對中國大陸來說,當時的歐洲是先獲取先進技術、投資、市場的重要來源,只要中歐關係良好,美國單方圍堵政策很難實現。

北京深知「歐洲牌」不長久,確實一直出現打折情況,畢竟歐美關係比中歐關係更深更廣。尤其拜登上任後「拉黨結派」,除了日、澳,歐洲國家也是被拉攏的對象,北京依然努力與歐洲保持良好關係。舉例,中德法7月5日舉行領導人視訊高鋒會談,彼此也同意經貿往來優先,北京方面也希望通過經濟等因素制衡華盛頓對華的不友善。

▲▼▲▼ 2002年,江澤民應布希總統邀請訪美,22日抵達芝加哥奧,向前來迎接的各界人士揮手致意。2002年10月25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在美國總統布希私人牧場進行會晤。江澤民和夫人王冶坪在門口受到布希總統賢伉儷熱烈歡迎  (圖/翻攝 新華社)

▲ 2002年,江澤民應時任美國總統布希邀請訪美。(圖/翻攝 新華社)

江外交中心思想「和與貴」

如果以時代來劃分中共外交政策,毛澤東時代屬於「革命性」,外交思想與和平發展時代的鄧小平「不出頭」外交思維,後冷戰時代的江澤民思想異於前人,走出自己鮮明的「求同求和」、「全面參與」特色外交。

綜合大陸官媒報導,1994年11月,江澤民訪問馬來西亞,曾引用中國偉大先師孔子的「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名言,詳細闡述中國的和平外交思想以及主張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永不稱霸的外交政策。

尤其,200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布希訪華,江澤民談到伊拉克問題,他表示,「在伊拉克問題上也應遵循這一原則,中國主張和為貴。」對此,大陸學者分析,江澤民在國際事務中,「和」、「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思想依照不同情況,有不同適用性。

其中,鄧小平外交思想(新中國外交思想部分)是江澤民外交思想最重要、最直接的理論來源。江澤民的貢獻是繼承了鄧小平的外交思想進一步完善和具體化,又結合新的外交實踐理論,更加突破豐富新中國外交。

▲▼1992年3月,鄧小平南巡、江澤民與鄧小平、             。(圖/翻攝 人民網)

▲前中共領導人江澤民。(圖/翻攝 人民網)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