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的人際都是演出來的 把自己「出租」反而更自在

我們想讓你知道…大家懷著想找「好配合的對象」跟「方便的朋友」的共識,但這份意圖也讓友情蒙上了童年時期所沒有的爾虞我詐。

▲作者指出,剛加入一個團體,大部分的人都想找「好配合的對象」,但這卻造成部分想獨處的人莫大的困擾。(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 閒人出租/自由接案者,目前從事「閒人出租」的活動

上班族時期的我,曾經開始思考關於「切換上下班模式」和「工作生活平衡」的議題。當時周遭有不少人認為「多結交些好配合、好相處的朋友,把生活過的更充實」,在某種意義上是合理的想法,可是一想到自己也得加入這個體制,我就覺得痛苦。大家懷著想找「好配合的對象」跟「方便的朋友」的共識,但這份意圖也讓友情蒙上了童年時期所沒有的爾虞我詐。此外,我也無法融入其中,所以到頭來,同事完全不會私下約我出去。

同期進公司的同梯同事,也是相當麻煩的存在。由於是「同梯次」的關係,感情好像非得更好不可,半強迫性的參加各式同梯飲酒會。跟同年進公司的人發展出特殊的情誼,對於這點我一直很難適應。

儘管我對別人要求我扮演不同用途的朋友感到壓力很大,但我目前卻在「閒人出租」的服務中,扮演委託人需要的角色。這並不是自我矛盾。在此先澄清一點,對於先前提過的陪伴類委託,我絲毫不覺得討厭,反而感到樂在其中。因為委託者是真心誠意地來委託我。

反之,當我脫下「閒人出租」的身分,有人私下拜託我:「獨自不方便進去某間店,希望你陪我一起去。」我不禁會疑惑地想:「為什麼要找我?」難免懷疑對方另有目的或別有心機,但是委託「閒人出租」的人並不會如此。我明白委託人是單純為了達到目的,把我當成工具人,不帶任何情緒的使喚我,所以我很放心。

「希望你陪我去二郎荻窪拉麵店吃拉麵。理由是我從未去過二郎系拉麵店,不曉得加免費配料時熟客才懂的暗語,加上隻身一人去殺氣騰騰的排隊名店內吃拉麵,不免讓人感到提心吊膽。」

我接下某個委託:「希望陪同去二郎拉麵店。」由於我半年前曾接過「當排隊時的聊天對象」的委託而去過那間店一次,非常了解初次造訪那種提心吊膽的感覺,所以承接了這份委託。我記得在閒人出租活動的首日,也有陪同去拉麵店的委託,在閒人出租剛好滿半年的今天,吃到了拉麵,令人感慨萬千。

接著,我想進一步探討:為什麼大家無法約朋友去獨自不方便進去的店呢?

雖然我在前面做出的結論是大家缺乏這種用途的朋友,但不想欠人情債,應該也佔了很大的因素。

在西國分寺經營「KURUMED COFFEE」影山知明先生,曾出了一本《快慢之間:從咖啡到客人都不耍手段的經濟學》(大和書房,暫譯),書中提到了「贈與論」:平白無故接受他人贈與的受贈方,會加倍回贈對方。雖然這種禮尚往來的循環很容易建立,但遇到雙方付出價值相當,亦即清算後發現互不相欠時,關係就很難延續下去。

各位不覺得這也可以套用在友誼上嗎?

▲作者認為,不斷延續的友誼是建立在雙方細算後發現「付出和虧欠」尚未了結的緣故。(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我認為不斷延續的友誼,是建立在雙方細算後發現「付出和虧欠」尚未了結的緣故。例如B始終在跟A訴說自身煩惱和抱怨,那B對A就有了「虧欠」。B為了償還(透過付出)對A的這份「虧欠」,回報的程度必須多過原本的虧欠程度。另一方面,對A來說,他收到了超過自己「付出」程度的回報時,只好再度對B「付出」來彌補其中的差距。但是,此刻的A也會比過去付出的更多……雙方就像這樣,透過「得到太多必須償還」的禮尚往來,達到維繫友誼的效果。影山先生在書中將「自己得到較多」的感覺稱為「健康的負債感」,並表示這種感覺會讓雙方維繫長久的關係。

這句話相當耐人尋味。但我的情況是,在特定社交圈中存在的「健康的負債感」,會帶來很大的壓力。所以對我來說,這種情況反而有害身心健康。我會興起提供「閒人出租」服務的念頭,正是因為我自認什麼都辦不到,所以面對朋友的付出,我會不曉得該如何回報才好,加上精神上的虧欠,無法像金錢一樣數值化,付出方的估算也會跟虧欠方有所誤差。有句古代諺語是「恩將仇報」,但施恩的一方,有時也是秉持著「挾恩圖報」的意圖吧。

就算付出方和虧欠方的估算程度奇蹟性的吻合,但面臨回報程度必須高於虧欠程度的時候,又會出現難度。若換成是我,我深信就算自己想回報別人的付出,也肯定遠遠不及兩不相欠的程度。儘管想趕快清償,但「健康的欠債感」卻逐漸膨脹,隨之而來的不適感也越演越烈,最終讓「健康的欠債感」轉變為純粹的歉疚。

在當今世代(雖然用世代一詞有點誇張)有不少人對於懷抱「健康的負債感」而禮尚往來的行徑感到麻煩吧。提倡省去賀年卡、過年送禮、三節問候等流於形式的禮節,廢除虛禮的提議就是其一。我無意對熱衷送禮的人說三道四,卻也親眼看過有人對於要花費許多心力來維繫關係而鬱悶不已。正因如此,少了付出和虧欠,甚至交通費和餐飲費等實際花費都能節省的「閒人出租」,才會產生市場需求。

雖然這是個人淺見,我認為讓人際關係無遠弗屆、難以跟過去相提並論的社群平臺,跟這份市場需求的崛起有關。換作以前,收發訊息僅限於彼此見面且一對一的人際關係,所以顧慮其中的「付出跟虧欠」就沒問題。到了現在,社群平臺讓人際關係「付出跟虧欠」的資訊明確浮上檯面,也有可能會不斷擴散開來。

接下來要談點沉重的話題。聽說交友軟體之所以會盛行,是因為很多人怕在自己的交友圈內物色對象,不僅擔心會很快曝光,所有行動也會被摸得一清二楚。因此那些人是為了跳脫交友圈,尋找不相干的陌生約會對象,才會使用交友軟體。

同理可證,面對必須欠人情才能做的事情,選擇跟自己的社交圈無關,素昧平生的「閒人出租」才是上策,不是嗎?

▲閒人出租所著,《閒人出租》,采實文化出版。(圖/采實文化提供)

熱門點閱》

► 人類不該被物化 應培養孩子成為「無用之人」

► 現代人為工作累死自己 大腦處理情緒功能失衡

► 一張單程機票 19歲少女成為CEO的真實歷程

► 黃軒/喝咖啡可延壽 每天2到3杯有助降低死亡風險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摘自「閒人出租」。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