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疫苗一定有副作用? 美研究:多半是「反安慰劑效應」引起

▲▼法國疫苗接種速度逐漸停滯。(圖/路透)

▲打完新冠疫苗後出現的副作用,有超過三分之二可歸因於「反安慰劑效應」所造成。(圖/路透)

記者張方瑀/綜合報導

根據美國最新研究指出,許多人打完新冠疫苗後出現的副作用,其實並非疫苗本身所導致,有超過三分之二可歸因於「反安慰劑效應」所造成。

根據《衛報》報導,美國科學家研究12個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數據後,發現「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造成的不良反應佔了首劑疫苗的76%、第二次接種的52%。大部分輕微的副作用如頭痛、疲勞和手臂疼痛並非由疫苗造成,而是反安慰劑效應導致,例如施打民眾會產生焦慮和預期心理,將各種症狀歸咎於施打過疫苗。

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教授卡普丘克(Ted Kaptchuk)與哈絲(Julia Haas)分析2萬2578名安慰劑接受者、2萬2802名疫苗接種者的數據後發現,在第一次注射後,安慰劑組有超過35%的人出現全身性副作用,包含頭痛和疲勞,有16%的人出現特定部位反應,例如手臂疼痛、注射部位紅腫等。

相較之下,疫苗組有46%的人在打完後,出現至少一次全身性的不良反應,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有特定部位反應。分析指出,反安慰劑效應占了疫苗組所有不良事件的76%,佔了特定部位副作用近四分之一。

而接種第二次疫苗後,疫苗組出現全身性副作用的機率幾乎是安慰劑組的兩倍,61%的人出現全身性副作用、73%出現特定部位反應;而安慰劑組的全身性反應降至32%、特定部位反應則為12%。綜合來看,在新冠疫苗中常見的副作用,約有三分之二是由反安慰劑效應引起,特別是頭痛和疲勞。

這項研究刊登在《Jama Network Open》期刊,卡普丘克指出,許多疫苗接種指南都會將頭痛、疲勞列為注射後常見的不良反應,但這也可能導致人們錯誤地將普通疾病歸咎於疫苗,或是讓人們對身體的敏感反應提高。但她也強調,並非鼓勵隱瞞副作用訊息,而是應該連安慰劑效應一起公開說明,「誠實才是最正確的方式。」

►Omicron是新冠大流行終結者? 佛奇:只有「1情況」出現才有可能
►世衛:今年有望「終結」新冠疫情全球公衛危機
►美國免費快篩試劑網站試辦上線 首波每戶發4份

►20分鐘聽懂《Wow世界熱鬧什麼?》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