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建一層小心殺頭! 揭秘古時黃鶴樓「限高」原因 

記者任以芳/湖北武漢報導

湖北武漢黃鶴樓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建築,最早建於三國時期作為瞭望樓。之後歷經多個朝代,燒毀重建多達20多次,成為武漢人心中十分重要的精神地標。《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採訪疫情過後的黃鶴樓,不只觀光人潮回來了,許多遊客十分好奇黃鶴樓早期樓層為何與現在不同?古時候只有兩層到三層,至今變成一口氣可以蓋到五層樓,到底暗藏什麼玄妙之處,帶您一塊揭秘。

▲▼ 湖北專題、黃鶴樓、長江大橋            。(圖/記者任以芳攝)

▲湖北武漢黃鶴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圖/記者任以芳攝)

黃鶴樓建於武昌區蛇山之上,地處武漢三鎮交匯處,遠眺萬里長江,享有「天下絕景」美名,風水景觀極好,現為武漢市重要地標建築。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後來,唐代詩人崔顥登樓所題《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成為千古絕唱,也讓黃鶴樓名聲大噪。

▼ 唐朝時期黃鶴樓只有兩層。(圖/記者任以芳攝)

▲▼ 湖北專題、黃鶴樓、長江大橋            。(圖/記者任以芳攝)

▲▼ 湖北專題、黃鶴樓、長江大橋            。(圖/記者任以芳攝)

▲清同治時期黃鶴樓建有三層。(圖/記者任以芳攝)

回溯最早歷史,黃鶴樓不是景觀樓而是軍事重鎮。最早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西元223年),相傳孫權為了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名稱由來),以軍事目的建造黃鶴樓,作為防守敵軍的瞭望台。

到了唐永泰元年(西元765年)黃鶴樓是不少江南文人雅士必來遊覽地,也創造不少關於黃鶴樓的詩詞作品。歷經多個朝代的頻繁戰亂,黃鶴樓一直被燒毀重修。最後一座樓建於同治七年,毀於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之後大陸長年飽受戰亂折磨,黃鶴樓將近百年乏人問津。

▲▼ 黃鶴樓、湖北專題、清朝現代比較            。(圖/記者任以芳攝)

▲後建的黃鶴樓以清朝版本為主,多兩層樓高。(圖/記者任以芳攝)

直到1981年10月大陸政府重新修建黃鶴樓,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五層建築蓋得比以前更加雄偉。但追溯歷史照片顯示清朝的黃鶴樓只有三層,唐朝所建的黃鶴樓更矮,只有兩層。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訪問的黃鶴樓工作人員表示,「過去建造景觀樓都不能高於皇帝住所,即使到了清朝多建一層,高度也經過精密計算,絕對不能超越北京紫禁城。」

重新建造的黃鶴樓不是原址重建,樓層還比古時候多兩層。依照清同治樓的黃鶴樓樣貌重建,延續過去傳統風水,金色琉璃瓦屋面,飛檐5層,攢尖樓頂,有如展翅欲飛的仙鶴。登樓遠眺長江美景,還能看到大陸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因此又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

▲▼ 湖北專題、黃鶴樓、長江大橋            。(圖/記者任以芳攝)

▲萬里長江第一橋,公路、鐵路合一。(圖/記者任以芳攝)

黃鶴樓工作人員介紹,民國初期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缺少橋樑聯繫,必須透過渡船往返,當年火車開到江邊得先拆解,用大船運送到對岸,重新拼裝後再行駛,非常不便。1919年2月,國父孫中山編寫《實業計劃》,內容提到關於武漢修建長江大橋或隧道的選址問題,目的是連通武漢三鎮。

長江大橋歷經四次規劃都未實現,主要時局不穩,戰亂頻繁。直到1955年大陸政府執行建設計畫,兩年後孫中山藍圖裡的長江大橋正式通車。20多年後,黃鶴樓選在長江大橋旁邊的蛇山上重建,歷經多次摧毀重建的中國名樓終於能安生立命,屹立不搖的形象也成為武漢人歷經疫情後,最重要的精神地標。

▼長江大橋和黃鶴樓都是武漢重要地標。(圖/記者任以芳攝)

▲▼ 湖北專題、黃鶴樓、長江大橋            。(圖/記者任以芳攝)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