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中美科技熱戰 「矽盾」能保台灣?

(圖/視覺中國攝)

文/黃雅慧

中美科技戰再度成了熱戰焦點,美國對華為動作不斷,自2019年至今美國對華為一直是一手緊縮、一手在延長禁令、且戰且走的步伐中前行。近來,隨著中美關係的緊張,美方也在華為禁令上加大力道掐緊華為脖子,華為消費者業務執行長余承東坦承,高階手機所用的麒麟芯片將在9月15日後斷貨。

但美國制裁燒到的不只是華為,在全球化分工下,早已整併在這條供應鏈線上的台灣廠商也難逃波及,包括半導體大廠台積電、晶片設計廠商聯發科在未來營收上都可能分別有14%、4%左右的損失。美國的華為禁令,在實際生產營收上讓台廠對前景感到不安與焦慮。

而另一方面,在輿論戰場,台灣半導體產業以及台積電,再度於中美科技爭奪背景下被端上檯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積電再被推上火線

台積電在美國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7月法說會宣佈代工外包後,可能接下英特爾6奈米晶片訂單,近日也傳出將代工博通(Broadcom)與特斯拉(Tesla)共同研發的高效能運算晶片(HPC)。

在眾多市場揣測下,台積電憑著先進製程實力前景看好,除了推升該公司股票與市值之外,總部位於台灣的台積電,未來在中美博弈的地緣政治中前途為何,也成為輿論熱議焦點。

比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於8月1日刊出專論《台灣恐將成為全球科技戰的引爆點》(Taiwan could become the next flashpoint in the global tech war),該文指出台積電地位水漲船高,同時成為中美兩強既爭取、也施壓的禁臠。

該專文並提到,美國會管制台積電對華為出貨、而中國大陸可能會要求台積電在大陸興建先進製程廠,在此狀況下,未來台積電仍將長期獨佔鰲頭,對台灣的「矽盾」(Silicon Shield)效應仍然值得寄望。

與此同時,英媒《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在8月3日報導指出,雖然美國半導體技術先進,但僅有12%是在地生產,其餘得仰賴亞洲製造。因此半導體市調公司VSLI Research董事長哈奇森(Dan Hutcheson)稱台積電這個「矽盾」將使台灣成為美國的第51州,而美國無法承受台灣輸給中國大陸的代價,並認為台灣晶片技術將成為對陸最佳防衛。

而台灣媒體也隨著西方媒體的風向起舞,稱揚台積電是台灣的矽盾防護罩,而政府也正擬定策略,以避免半導體產業的人才與技術外流。

只是重彈20年前老調

但「矽盾」這個說法已經不是新玩意,過去西方已經炒作過這個概念。

實際上,「矽盾」為澳洲籍記者艾迪森(Craig Addison)於2000年9月,在《國際前鋒論壇報》(IHT)發表《矽盾:台灣面對中國攻擊的安全屏障》(Silicon Shield: Taiwan’s Protection Against Chinese Attack)一文提出,該文認為台灣在全球資訊科技、數位經濟硬體供應鏈舉足輕重,類似科威特的石油,因此當中國大陸意欲以軍事行動侵犯台灣時,以美國為首的工業先進國家會保護台灣,不受中國大陸軍事攻擊,以保護科技產業鏈。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矽盾」提出的背景是,大陸工業正在加速階段,伴隨經濟成長,民族自信也同時提升,而美國不論在軍事、高科技產業勢力仍強大,因此中美在政治外交關係上處於既摩擦但又不得不合作狀態。

比如1990年代的「銀河號事件」、美機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使館的「五八事件」都引發大陸境內強烈的反美情緒;但另一方面,2000年美國也想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因此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與中方簽署《美中關係法》,給予中國大陸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

在如此中美氛圍中,台灣迎來第一次政黨輪替,民進黨陳水扁上台,讓兩岸關係處於緊張且摸索的階段。同時,民進黨政府在注意到半導體產業的能量外,也觀察到西方輿論風向,因此推出「綠色矽島」作為國家發展計劃的核心。

中美之爭才是真問題

不過,20多年後的今日,在中美競合格局且伴隨科技戰的聲浪下,「矽盾」的老灶再次被燒起來,但必須注意的是,經過20年的消長,中美雙方的國力產生根本變化,兩岸關係也來到新階段,因此現在使用「矽盾」說法必須有更複雜的思考。

首先,一個變化是,半導體產業經全球分工演化而成,儘管擁有技術,但如果沒有各地的製造、消費帶動,產業不成氣候。比如美國雖然擁有技術,但必須仰賴亞洲地區生產;大陸雖然技術仍相對落後,卻是作為首要的製造基地、潛在的未來世界市場。所以中美雙方在半導體產業並非完全對立的鐵板,而是像鎖鏈般互生互賴。

因此,就產業而言,如果以防衛中國大陸進行佈局,對長期發展不利,反凸顯政治意識形態過多地涉入發展。

其次,必須認識到大陸的發展速度。2000年左右,中國大陸科技業發展正在起步,今日回頭看,不論是汽車、造船、化工、面板與手機等製造皆無法繞開大陸這個生產基地。雖然目前大陸在半導體技術仍與美國有段差距,但不容忽視大陸趕超的決心。比如中國科學院近期在5奈米光刻技術上有了進展,顯然已意識到自主研發的重要。

同理可證,美國的禁制儘管會讓華為在短期間營收受到損害,但華為內部啟動「南泥灣」項目,強化研發與測試工作,以規避美國技術的產品;加上外有大陸國務院對半導體項目傾力支持,假以時日,中國大陸技術突破並非天方夜譚。

再者,從台灣自身半導體業而言,以台積電為例,台積電外資佔約八成,且多仰賴美國半導體技術,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所謂的優勢,某種程度也成為台積電的劣勢。因為必須在中美之間的角力拉扯中取得平衡,獨立自主的空間有限。

台灣成了中美「盾牌」

總之,在中美博弈格局下,「矽盾」不啻是台灣牌的另一種面向,同時讓台灣民眾相信美國會因為半導體產業優勢而保護台灣,但事實會是如此嗎?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近期便發表文章指出,二戰後普遍認為經濟因素能遏止戰爭,但首要條件是必須要遵照美國的政治前提。今日中美兩強競爭,從長遠來看,所有產業涉及其中的國家與地區都將受到負面衝擊,最後導致戰爭。

在這樣的思路下,西方媒體炒作的「矽盾」反而可能成為台灣的包袱,因為在兩強對立格局之下,過度仰賴美國,除了對產業本身不利,同時失卻獨立自主的地位。因為今日大氣候是中美格局,如果雙方真要熱戰,在真槍實彈之下,矽盾與否早已不是考慮重點。反倒是台灣必須深思,在一味信任美國會保衛台灣下,假設衝突的利簇一來,粉碎的恐怕是成為美國盾牌的台灣。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