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研發全球首款「蠶絲硬碟」 可儲存DNA及植入人體!超猛功能一次看

▲▼  陶淵明後人研發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圖/澎湃新聞)

▲ 陶淵明後人研發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圖/澎湃新聞)

記者蔡儀潔/綜合報導

未來存儲硬盤可能不是半導體產品,而是來自蠶繭!大陸科研人員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除了能儲存資料,還能裝入比如血液樣本、DNA等有機分子,甚至還可以植入人體。

據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發布的消息,該所與美國科研人員的合作研究,首次實現基於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技術,相關成果11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奈米技術》)上。

據《澎湃新聞》報導,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陶虎表示,「蠶絲硬碟」作為一種高容量、高可靠性的新型存儲技術,能同時存儲數字資訊和生命資訊;蠶絲蛋白是一種厭水性材料,在一定奈米尺度下會形成防水、防氣的結構,可保護包覆在其中的蛋白質、DNA等有機分子,相容性良好,可以植入活的生物體,長期甚至永久保存,像電影中士兵佩戴的銘牌一樣,製成永不丟失的生命銘牌。

他接著稱,「蠶絲硬碟」還能根據設定,製成壽命可控的時間膠囊,可控地降解,可控消失,有望在外太空等極端條件下保存資訊,成為下一代高容量、高可靠的數據存儲技術。

對於蠶絲硬碟來說,好萊塢諜戰大片中,用微波爐破壞硬碟的情節可能會被改寫,因為這款硬碟不畏強磁場和強輻射,在微波爐中高火30分鐘,硬碟中的資料仍「安然無恙」。目前,蠶絲硬碟的存儲容量已可達64GB每平方英寸。

▲▼  陶淵明後人研發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圖/澎湃新聞)

▲蠶絲蛋白溶液。(圖/澎湃新聞)

陶虎解釋,蠶絲蛋白被製成硬碟後,人們可以通過近場紅外奈米光刻系統寫入想要存儲的資料,並用同一套系統讀取。通過改變寫入光的能量,可以調節蠶絲蛋白上加工圖的形貌,比如凸起或凹下,從而實現原位重複擦寫,原理與CD或DVD光盤存儲技術相似。

目前,研究團隊已用這種技術實現了「家蠶食葉圖」、「空谷鳥鳴曲」等圖像和音頻文件準確記錄、存儲和閱讀的原理驗證。

陶虎還透露,根據族譜,他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後人。有陸媒稱,除了《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等文學作品,「蠶絲硬碟」是陶淵明家族的新貢獻。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