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新冷戰》趙春山/防範中美擦槍走火 臺灣尤應戒慎恐懼

我們想讓你知道…南海涉及的國際因素複雜,限制了中美軍事衝突的力度和廣度;即使擦槍走火,也不會演至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最後還是會透過外交途徑來善後。但中美一旦在我們控制下的太平島和東沙群島爆發軍事衝突,臺灣就有可能落至「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下場。

▲美國務卿蓬佩奧發表的演說被形容是一篇「伐中檄文」。(圖/路透)

● 趙春山/前政大國關中心副主任、東亞所及俄羅斯所所長

根據大陸媒體報導,7月26日當天共有四架美國軍機飛臨中國大陸近海,頻率之高,相當罕見。其中一架P-8A反潛巡邏機,距浙江、福建交界一帶的領海基線僅76公里,是近來美國軍機距離大陸海岸最近的一次。當然雙方距離越近,擦槍走火的機會就越大,臺灣也很難不受到波及。

隨著中美緊張關係的升高,美國一些老牌「中國通」,包括前國務卿季辛吉和哈佛大學退休教授傅高義等人,對中美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日益感到憂慮;但目前看來,川普團隊還是掌握在「鷹派」手裡,為了替大老闆勝選賣命,當然也是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這些人不惜加重「反中」的戲碼。

例如,國務卿蓬佩奧日前在加州尼克森圖書館的演說,被形容是一篇「伐中檄文」,不僅對長達50年的美國對中「接觸」政策說再見,而且還要聯合志同道合的國家來「改變中國」。

川普政府在離美國大選不到100天的時刻,在中美關係這個重大問題上「搏命演出」,動機已是「陽謀」而非「陰謀」;無論最後能否讓川普選情產生谷底翻身的票房效果,中美關係都很難回頭了!我們擔心的是,雙方若從「文鬥」升高到「武鬥」,那臺灣也很難置身事外了。因為,中美可能爆發的軍事衝突點:一在南海,二在臺海,都和臺灣有關。

▲太平島地勢平坦,若爆發軍事衝對防守方相當不利。(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目前看來,南海的可能性最大。因為《南海行為準則》的商議仍是停滯不前;美國雖非聲索國,但依據《南海仲裁案》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強調航行及飛越自由,並把周邊國家視為美國軍事和海洋安全問題合作的夥伴;換言之,美國與中共在南海對抗,並非處於單打獨鬥的局面。

相反地,雖然中共聲稱擁有南海主權,並視其為核心利益,但因顧及它與東南亞國家的外交關係,行動不免投鼠忌器,而顯得勢單力薄。因為涉及的國際因素複雜,就限制了中美軍事衝突的力度和廣度;即使出現擦槍走火的情況,也不會演至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最後還是會透過外交途徑來善後。

我國政府對南海問題所持的一貫立場是:南海諸島及其周邊海域,均屬我國固有領土及水域。但因處理南海爭議涉及兩岸關係和對外關係,使政府在落實南海政策時,經常面臨左支右絀的困境。

在馬總統執政八年期間,政府因採「和陸親美」政策,可以在堅持「11段線」的同時,不影響臺美、臺灣與其它周邊國家的關係;但民進黨政府上台後,由於民共關係交惡,蔡政府不但「親美」,並大力推展「新南向政策」,其南海立場就不能不偏重考慮美國,以及其它聲索國的態度。我們擔心,中美一旦在我們控制下的太平島和東沙群島爆發軍事衝突,臺灣就有可能落至「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下場。

▲美國與澳洲國的國防及外交高層官員會晤,會中重申台灣在印太的重要角色,承諾將持續與台灣維繫強健關係。(圖/路透)

與「南海問題」比較,中美因「臺灣問題」兵戎相向的可能性相對較低;不是因為臺灣不重要,而是因為中共處理這個問題時,完全沒有任何妥協的空間。中國大陸學者吳強說:「北京的政策總是由習近平本人來調整。他自己踩油門,然後自己踩剎車。」

吳強說的不錯,北京一直認為美國以「國內法」規範與臺灣的關係,是「干涉內政」的行為,這與北京指控美國以「國際法」介入南海事務,有形式上的不同。因此,一旦美國在處理「臺灣問題」時,超越北京劃下的「紅線」,習近平不但不會「踩剎車」,而且會加速「踩油門」,即不惜讓中美兩車對撞。

我們必須承認,無論是面對南海或臺海危機,臺灣都是處於動輒得咎的狀態,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地緣的使然。蔡總統強調「不挑釁、不冒進」是明智之舉;但如何讓臺灣民眾,尤其是她的綠營支持者,存「戒慎恐懼」之心,那就有賴執政者的政治智慧和執政團隊的政治運作了!

熱門點閱》

►林穎佑/作戰還是作秀?各懷鬼胎的美中之爭

►吳崑玉/台灣須理解的權力平衡:冷戰不是熱戰 能戰才有和平

►沈榮欽/台股大漲肇因「新冷戰」 台灣曾是美蘇冷戰受益者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防疫新生活!國內旅遊票券特價開賣!

趙春山專欄

趙春山專欄 趙春山

曾任政大國關中心副主任、東亞所及俄羅斯所所長,並參與政府中國大陸事務諮詢工作,見證兩岸關係不同階段的發展。深信只有兩岸和平對話才能創造兩岸互利共贏的局面。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