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只向「主權國家」出口軍品留伏筆?張競分析2點關鍵:封殺台北

▲▼中國武器。(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中國武器。(圖/達志影像/美聯社,下同)

記者邱茀濱/綜合報導

中國正式於7月6日向聯合國提交《武器貿易條約》的加入書,90天後生效。對此,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分析關鍵稱,北京在聲明中特別強調只准許向「主權國家」出口軍品,而不向「非國家行為體」(non-state actors)出口軍品,恐怕是企圖繼續矮化台北,以便徹底封殺台北獲得軍事武器與裝備。但張競還是強調,北京是否真是如此盤算,仍待密切觀察。

張競13日於香港「三策智庫網」分析北京加入《武器貿易條約》之政策意涵,他認為中國大陸槍械出口暢銷歐美市場是眾所皆知的事實,「依據2017年槍械出口統計數字顯示,大陸當時排名全球第四,僅次於俄羅斯、比利時和德國」,所以針對北京在聲明中特別強調只准許向「主權國家」出口軍品,而不向「非國家行為體」(non-state actors)出口軍品,該立場恐將會受到各方質疑。

▲▼中國武器。(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事實上在國際關係理論中,「非國家行為體」是指具有相當影響力,並且完全或是部分獨立於主權國家或政治實體的個人或團體。不過,張競卻認為,「非國家行為體」定義十分鬆散,可能是企業、媒體、個人、政治運動組織、利益團體、遊說組織、宗教派系、慈善機構或是由革命組織及叛亂團體所組成的準軍事部隊,再加上任何企圖推翻現行政權的革命政府與政治實體。

張競稱,依據《武器貿易條約》第二條第一款第(h)項、第三條以及第四條,小型武器、輕武器和其所用彈藥及零部件,受到該條約管制;「而中國大陸出口全球的輕武器,其顧客確實包括各類僱傭武力、私人保安機構以及愛好槍械從事狩獵或是射擊運動者」,這些銷售對象都不屬於主權國家,但恐怕不是北京聲明中所刻意指出的「非國家行為體」,因此存在爭議空間。

▲▼槍枝。(圖/路透)

▲槍枝。(圖/路透)

「因此有政治觀察家指出,北京強調此項立場恐怕是留有伏筆。」張競分析了兩點,中國大陸有意將來在國際社會倡議只向主權國家出口軍品的原則,第一是希望阻止西方國家透過情報組織,將武器轉移至其境內暴力活動極端異議組織,影響其社會穩定產生動亂;第二則是企圖繼續矮化台北,並將其定位為非國家行為體,以便徹底封殺全球各國給台北提供軍事武器與裝備。

張競進一步解釋稱,全球各個軍火輸出大國與台北都無外交關係,法理上不再將中華民國視為「主權國家」,北京藉此封殺台北獲得軍事品項,這種切入角度就顯得師出有名,「不過北京是否真是如此盤算,仍需後續密切觀察。」

另一方面,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日前就強調,中方僅向主權國家出口軍品,不向非國家行為體出口軍品,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對軍品出口的高度負責任態度,呼籲各方嚴格管理軍品出口,不向非國家行為體出口軍品,停止通過軍品出口乾涉主權國家內政,切實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

▲▼中國武器。(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超人氣「小熨斗」下殺3.4折,快囤!

►票券換東森幣加碼1.5倍!輕鬆三步驟請點我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