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第一位「漫畫編輯」!曾催稿催到印刷廠⋯最懷念大師鄭問「從不拖稿」

▲台灣漫畫基地,文創。(圖/記者謝婷婷攝)

▲台灣漫畫30多年來,朝向多元跨域發展。(示意圖/記者謝婷婷攝)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30多年前,全台第一位掛上「漫畫編輯」職稱的黃健和,如今是大辣出版社的總編輯,可說是台灣漫畫發展的見證人與重要推手!他回憶當年向漫畫家催稿的經歷,提到鄭問最準時,第二「好催」的是麥人杰,而最棘手的是曾正忠,曾經催稿催到在搭車前往印刷廠的路上,還在車上邊貼邊畫,也是少數「到了印刷廠還在畫的作者」令他哭笑不得。

▲▼黃健和在敦南誠品熄燈日當天,分享台灣漫畫發展。(圖/記者林育綾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健和在敦南誠品熄燈日分享台灣漫畫發展,提到自己30多年前是全台第一位「漫畫編輯」。(圖/記者林育綾攝)

1989年時報出版《星期漫畫》創刊,黃健和在當年5月加入,也是全台第一個掛上「漫畫編輯」職稱且印在名片上的人,他形容當時漫畫編輯的工作其實就像是「快遞」,負責向漫畫家催稿、收稿、貼字卡然後送印等。

受到日本漫畫刊物的影響,《星期漫畫》必須在每週三上架,學生或上班族喜歡在當天上學上班途中,看到它們出現在書報架上,因此最理想的情況是星期日收到稿件、貼完字卡,星期一送印,星期二出爐,星期三上架,只是往往漫畫編輯的理想與現實有落差。

▲▼鄭問《阿鼻劍》30週年紀念合訂版。(圖/記者林育綾攝)

▲鄭問在30年前的作品《阿鼻劍》,如今出版30週年紀念合訂版。(圖/記者林育綾攝)

他回憶,當年交稿最準時的漫畫家,就是如今被奉為大師的鄭問(1958-2017),鄭問當時創作的《阿鼻劍》,水墨風格相當吸睛,不僅如此,這位大師還常常技研各種畫法,牙刷等物品都被拿來當作實驗創作的工具,因此工作室常常像一間戰場,但只要鄭問說「傍晚5點來拿」,通常就可以拿到,最多等待吃一碗泡麵的時間而已。

而黃健和說自己喜歡、第二容易催稿的漫畫家,就是如今還活躍的麥人杰。通常他拿完鄭問的原稿,隔天就可以拜訪麥人杰並收到稿件。黃健和說,「麥人杰的產值和爆發力相當驚人,最高紀錄曾經一天完成16頁!」

當時對他而言最棘手的漫畫家就是曾正忠,最慘紀錄是星期二才拿到原稿,在搭車前往印刷廠路上還一邊趕著貼字卡,而曾正忠也跟隨在一旁,「因為還有幾筆還沒畫完!」他也是少數「到了印刷廠還在畫的作者」,讓黃健和哭笑不得。

▲▼黃健和在敦南誠品熄燈日當天,分享台灣漫畫發展。(圖/記者林育綾攝)

▲黃健和在敦南誠品熄燈日當天,分享台灣漫畫發展。(圖/記者林育綾攝)

台灣漫畫曾經巔峰,也曾經被視為「不良讀物」,1995年左右是輝煌年代,到了1997年開始掉入低潮。2003年大辣出版社創立,黃健和加入,他們在2012年起帶領台灣漫畫家去參加法國「安古蘭漫畫節」,至今每年仍協助台灣圖像創作者前往。

遺憾的是,鄭問在2017年突然過世,他的作品於2018年進入故宮展覽,顯示出台灣漫畫地位走向藝術,也有提升與多元發展的趨勢,但是台灣漫畫的市場仍需更多支持。

▲▼2018年漫畫宗師鄭問作品曾登上故宮展出。(圖/故宮)

▲2018年,漫畫宗師鄭問的作品進入故宮展出。(圖/故宮官網)

而麥人杰一路成長,曾經負責的《魔法阿嬤》動畫大受好評,黃健和也一路相伴,還曾經到產房跟他拿原稿,稱讚他是「少數能讓漫畫動起來的人」。

如今麥人杰最新作品《鐵男孩》目標也是「要動起來」,然而動畫製作成本相當高昂,他原先預計將賺到的錢拿來投入製作,但花了2年時間製作了3分鐘,錢全數燒完了,在黃健和勸說後,決定先回來畫漫畫,先以紙本漫畫的方式完成《鐵男孩》。

▲▼ 麥人杰《鐵男孩》(圖/大辣出版提供)

▲麥人杰最新作品《鐵男孩》,目標也是「要動起來」。(圖/大辣出版提供)

黃健和說,動畫雖然吸引人,而紙本漫畫的迷人處,便是可以停留在某一頁。台灣漫畫從30多年前走到現在2020年,開始有更多元的跨域發展,漫畫家也開始跟編劇、小說家合作,例如《假聲男高音》、小莊與阮光民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他盼望讀者能多支持,留給台灣漫畫一點關注與時間,「可以的話,至少每年買一本台灣漫畫回家!」

▲▼ 「臺灣漫畫基地」升級重新開放。(圖/記者林育綾攝)

▲黃健和鼓勵台灣讀者,多給台灣漫畫機會,每年至少支持一本台灣漫畫。(示意圖/記者林育綾攝)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