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抽沙船「台灣灘」盜沙 保育協會籲:淺堆海洋生態需即刻救援

▲ 大陸抽砂船在台灣灘周邊頻頻抽沙。(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提供)

實習記者羅明輝/綜合報導

大陸抽砂船在台灣灘周邊抽沙,可能挖成「潛艦伏擊區」引發討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近日就在記者會中指出,台灣淺堆擁有豐饒的漁業資源,包括很多大型經濟性魚類如龍虎石斑,紅甘鰺、石鱸、笛鯛等,因此建議需強化「海洋偵監」與提升「執法能量」,同時也呼籲中國大陸依兩岸協同執法機制,共同合作打擊台灣淺堆違法抽砂船。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提到,台灣淺堆在台灣海峽南部是澎湖的傳統漁場,20多年前大陸底拖網漁船大舉入侵,已經將海底破壞過,近年來發現在台灣淺堆經常聚集近眾多中國鐵殼抽砂船和搬運船,每天可能高達數十萬噸砂被採走,將引發海底砂石層結構變動,造成附近海域水文浩劫,更是千千萬萬隻海洋生物的棲地被毀壞,這是台灣淺堆面臨海洋生態系崩毀的前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台灣淺堆位於海峽中線處,多年來幾乎是海峽兩岸的互不管區域。隨著大陸經濟跳躍式成長,各地基礎建設所需砂石嚴重短缺,從大陸河川和沿海抽砂已不夠使用,而且大陸政府也嚴令禁止,因為抽砂會破壞河川生態,導致河岸和海岸退縮,因此抽砂船作業範圍從福建沿海一直往海峽中線推進,最近3年則已越過中線,進入台灣淺堆和澎湖七美附近海域。

▲ 魚業廢棄物隨處可見,抽沙對當地造成嚴重破壞 。(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提供)

協會發言人也強調,抽海砂的暴利誘使抽砂船和運砂船越建越大,甚至出現許多5-6萬噸級運砂船。早年中國大陸的滾輪式底拖網漁船,已經把海底珊瑚礁生態摧毀殆盡,如今再加上百艘抽砂船的違法盜砂,澎湖淺堆的海洋生態環境已需即刻救援。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鄭明修在4月19日率潛水團隊,至台灣淺堆執行潛水調查作業,完成台灣首次台灣淺堆海底生態攝影與錄影紀錄。調查發現海洋生態資源出乎意料的豐富,共記錄到魚類16科44種約643尾,其中很多大型經濟性魚類如龍虎石斑,紅甘鰺、石鱸、笛鯛等;軟珊瑚類以海扇、海雞頭軟珊瑚為主有十餘種。不過比較令人害怕的是,海底覆蓋漁網十分嚴重,潛點旁就有一大片底拖網正好覆蓋在軟珊瑚上,到處纏繞在礁石上,對潛水者深具危險性。可見過去台灣淺堆的漁業十分興盛,可能是大陸滾輪式拖網曾在此大肆撈捕作業。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台灣淺堆小檔案】

台灣淺堆又稱為台灣灘、南淺、台灣淺灘、Taiwan bank,位在澎湖群島西南方,約在台灣海峽南部為一扇狀;位置於東經117°40'-119°20'、北緯22°30'-23°20'的區域(圖1),其中心距離馬公約80海浬、北界距離七美島約30海浬。根據顧文舒(2017)論文指出,此區沉積物為末次冰期時中國東南部河流在此區堆積的三角洲;海床底質以粗顆粒沉積物的石英為主,愈靠近中國及澎湖群島,其長石比例愈高。此處水深40公尺以淺,最淺處僅8.6公尺,為一面積約13000平方公里的廣大沙波(sandwave)。沙波在海底床高度3-25公尺,波長介於300-1000公尺,方向為北北西-南南東和西北西-東南東,大致垂直於潮流的方向。

台灣淺堆是澎湖最大傳統魚場,其底棲性魚類已知有199種(楊鴻嘉,1974),其中澎湖主要漁業經濟物種有土魠魚、鎖管(俗稱小管)、臭肉鰮、沙鮻、白帶魚、藍圓鰺(巴浪)等都是在此孕育產卵。根據台灣水產試驗所報告指出台灣淺堆和澎湖群島正位於台灣海峽中央,在夏季有來自中國南海之季風流及黑潮支流北上影響,會經常性產生湧昇流現象(upwelling),形成富含營養塩(葉綠素A含量高,基礎生產力高) 的冷水團。根據翁進興(Weng,etal.,2020)報告指出土魠魚產卵季節為3至8月,而且是以台灣淺堆為最主要產卵場。其次在1970-1990年間,鎖管和臭肉鰮為澎湖主要漁業,產量佔全省之90%,為澎湖經濟命脈,其作業漁場就在台灣淺堆附近。這些主要漁獲種類屬於大量群聚之多獲性洄游魚類,牠們以此為孵育產卵場,顯示海洋生態環境條件最為適合,若因大量抽砂改變海底棲地和水文條件,將使這些洄游魚種遷移,甚至導致滅絕。目前這裡也有很多底棲性高價物種,如石斑魚、寒鯛、旭蟹…等,也會因棲地劣化或生態系崩毀而致物種消失。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