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防疫非運氣好「人命換的教訓」!自救不是偶然:長期鍛鍊的求生本能

▲▼口罩,新冠肺炎,新冠病毒。(圖/總統府)

▲工廠趕工製作口罩因應新冠肺炎。(圖/總統府)

網搜小組/鄺郁庭報導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一名女醫師的老公17日凌晨撰文,分享他看到的經驗與觀點,從疫情一報出,他們家的做法,聊到台灣穩定疫情病不是靠運氣,「當年用人命換來的教訓,今天到了重考的時刻」,最後也提到,接下來有3個部份值得長期關注。文章吸引2千多人分享,網友紛紛大讚「寫得真好!」

這位男網友以「運氣」為主軸,一開始就表示,在台灣宣布新冠肺炎確診第一例的時候,他便直覺地去買了大人小孩口罩各2盒,想著省著用至少可以撐3個月,但這樣的選擇,並不是因為他運氣好,而是政府對疫情資訊的完全透明、和後續的解讀及行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前台灣則是有了第一個死亡病例,原PO就說,仔細探究後會發現,病患一開始被診斷為流感重症,醫師卻以敏銳直覺送病人進負壓病房,減少擴大感染的可能,「病人被確診為武漢肺炎,是因為疾管局主動回溯檢驗了原本被通報流感重症的病人,而找出漏網之魚。」這代表醫師和醫院的第一線處置很謹慎,疾管局更是如履薄冰,「台灣爭取到的每一分秒,是運氣嗎?不是,是依仗著專業訓練和素養在摸索進路。」

►想看溫馨、搞笑、趣味滿滿的新聞,歡迎加入官方Line「ET酷搜」

▲▼疾管署說明新冠肺炎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圖/記者李毓康攝)

▲指揮中心天天開記者會說明新冠肺炎疫情。(圖/記者李毓康攝)

他接著提到醫師老婆,「太座大人昨日說,院裡的感染科醫師最近很忙,但開會的時候卻與往日疲憊寡言不同,充滿鬥志指揮院裡的上上下下」,說老婆就職的醫院雖然還沒有確診病患,但過去每年都有演練,近日則是各種政策推展,包括口罩數量管制、動線規劃、人員調度等等,還有相關單位積極討論、準備應對。

「走一步算三步,只有在不必處理大量病患的時候做得到。正因為疫情在第一時間控制住,人力和資源便不需要完全投入在緊急處置、而有餘力預先應對疫情每天的變化」,原PO說,他們家在度過最初的過度反應後,也討論過行動方案,像是盤點衛生、清潔用品、維持存量;醫師老婆如果開始到第一線檢疫,就暫時不回家同住等等,「到目前為止台灣的疫情還算穩定,是運氣嗎?不是,是因為第一時間處置得宜、持續動態調整,才不至於落入被動挨打的局面。」

原PO說,「一個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的健全程度,是由這個體系裡最弱的環節決定」,更說公共衛生看起來是一個名詞,實際上包括公眾衛生意識、動員能力、資源整備等諸多環節的團結協力,「令人好奇的是,日本和新加坡這幾個現代化國家都遭到打擊,我和太座有一番討論。」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北市國父紀念館在入口擺放消毒用酒精供遊客使用,並一律在入場前量測體溫,武漢肺炎,防疫,額溫槍,病毒,流感,COVID-19,景點,觀光。(圖/記者李毓康攝)

▲因應新冠肺炎,國父紀念館在入口擺放消毒用酒精,並一律在入場前量測體溫。(圖/記者李毓康攝)

醫師老婆直指,會有這樣的發展,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台灣曾經歷SARS重創,有經驗的醫護和公衛專家都還在線上,當年用人命換來的教訓,現在到了重考時刻。「舉例來說,這次開始有確診病例出現時,各大醫院急診室便快速在院外搭帳篷設置發燒檢疫站,就是來自 SARS 的應變經驗」,與當時不同的試,現在有更多科技工具輔助,全台就很迅速、同步動起來。

另外,他也補充自己的觀點,第1個是台灣民眾在SARS期間翻轉戴口罩的歧視,不再認為「只有生病的人才戴口罩」,至於衍生出過度反應的物資需求,也有相關單位勸導「將單純『要戴口罩』的概念更細緻溝通為『什麼狀況才要戴口罩』,以及將『勤洗手』的順位明確擺放在『戴口罩』之前。」

第2個則是,經過SARS這麼多年,大陸的經濟不可同日而語,跟其他國家人口流動也更密切,也因為這樣,疫情散播更加全球化,「近年台灣為了消減(mitigate)過度依賴中國的風險,雖然主要原因是政治與經濟,卻也伴隨消減了中國發生重大公衛事件的連帶影響,不是偶然。」

第2點則帶到第3個觀點,「台灣始終存有很強烈的危機感。做為獨特的實體,台灣長期被世界排除,所以只能自救」,而這個自救,包含帝國殖民遺緒下的醫科精英傳統,還有全球資本市場裡夾縫求生的各種冠軍,「前者讓台灣醫療實力為全球翹楚,成為公共衛生最堅強的後盾;後者則打造了經濟奇蹟,才有立刻投產口罩的機械產業實力」,所以日本還在等WHO的指示時,台灣早就按自己的對策因應。「疫情目前比日本及新加坡等國較不嚴重,是運氣?不是,是台灣與中國的牽絆最深,長期鍛鍊出來的求生本能。」

▲▼新冠肺炎延燒!300多公尺人龍,1小時搶光宜蘭酒廠864瓶75%酒精。(圖/記者游芳男翻攝,下同)

▲300多公尺人龍1小時搶光宜蘭酒廠864瓶75%酒精。(圖/記者游芳男翻攝)

原PO直呼,其實從歷史來看,單一事件都具有偶然性,但不是偶然事件都會產生影響,如果過度強調運氣,只是刻意忽略更多已然成熟的客觀條件。若單純歸功於運氣,不免讓所有努力的人心寒,「這種隱含著貶抑的運氣說,也可能導向虛無而打擊鬥志。既然只靠運氣,佛系抗疫就好了,大家生死由天各憑造化,何需努力?」

最後,他也提到他認為值得長期關注的3個部分,「一個是,如何重新評估與管理風險」,如果武漢解除封城或警示之後,台灣要怎麼處理?因為台灣與大陸的緊密關係不可能完全切斷,那麼留存的連結要怎麼對待?

再者,能查出入境記錄又能領東西的萬能健保卡,在這次事件中確實起了很大幫助,但要如何重新取得國家管制和個人隱私平衡,「緊急狀態被賦予的尚方寶劍,執政者會不會捨不得丟棄而延續到電子身份證的政策?這對風險社會看來是好事,但對公民社會來說呢?」

第3部分,「緊接在反送中對一國兩制的失望之後,這次的事件更凸顯治理方式的鴻溝」,大陸選擇維穩至上、斷尾求生;台灣天天開記者會問到飽、靈活地推陳出新,「先不論結果,危及到台灣人自身健康的切身感受,加上資源有限的排他性,每個人都經歷了『誰才是我們』的重新想像」,而這個重新錘煉的過程,將讓社會更趨於共同體,或是極化。「這是一場災難。但對這個島嶼來說,最不缺的就是災難。我對女兒說,不要怕,做好準備。但我心裡想的是,生而為台灣人,究竟是運氣好還是不好……?」

►偷偷分享少女秘密!

►Follow網路流行風向,點我加入官方Line@帳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