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交易零稅賦,臺灣市場救命藥?

過去幾個月來,隨著中美貿易大戰持續升溫,一時半刻之間還看不出有任何緩解的現象,大規模地影響到全世界的經濟運作,臺灣自然也在其中。然而讓人出乎意料的是,臺灣非但並未如包括《經濟學人》等諸多專業市場分析所言,淪為中美兩國角力下的犧牲品,反而迎來台商大舉回流,投資金額至今已來到6000億元,遠遠超過政府預期,令央行等機構不約而同地將臺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上調到2.4%,未來仍充滿樂觀期待。

另一方面,香港社會針對港府提出《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所發起的反對示威行動,雖無統一的領導和組織,卻因為運動要求未能得到具體回應而導致衝突持續擴大至今,除了成為全球關注焦點,造成香港經濟的全面惡化,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更是搖搖欲墜。首當其衝者,自然是須付出極高成本的藝術產業。因此,在這兩大外在因素的推波助瀾下,不少原本打算插旗香港的歐美畫廊,目前大都暫時按兵不動以靜觀其變的態勢,甚至乾脆改在臺灣落腳。

像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固定班底的紐約尚凱利藝廊(Sean Kelly gallery)早在去年九月就已選擇以臺灣為進軍亞洲市場的基地,並且邀請了臺灣資深藝術產業工作者林瑀希(Gladys)擔任畫廊亞洲區總監,隨即在臺北成立新空間,藉以加深化跟亞洲不同區域藝術家及藏家的連結。另外,瑞士畫廊Mai 36負責人Victor Gisler就不諱言地對媒體表示,亞洲地區的藝術市場潛力確實有目共睹,但香港的變局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他認為現階段的準備工作該是透過參加亞洲地區具指標性的藝術博覽會來累積新的藏家群。而在大收藏家烏利·希克(Uli Sigg)的建議下,也已聘請王維薇擔任亞洲地區業務負責人,積極物色適合的空間,希望以臺北作為聯絡中心,拓展亞洲市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堂堂邁入第26屆,是奠基台灣藝術市場的重要推手。/圖 TAGA 提供

事實上,放眼亞洲地區,臺灣藝術產業的成型與發展相對較早,不但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至今已邁入第26屆,1990年代佳士得、蘇富比兩大國際拍賣公司亦曾短暫幾年落腳臺灣,即使藏家實力堅強,終究還是基於高出香港不少的稅率而決定出走,自此將亞洲藝術市場中心拱手讓人。時隔卅年又現曙光,多位臺灣藝文圈意見領袖紛紛提出建言,認為眼前就是該採取藝術交易零稅賦的必要措施,以提振臺灣藝術市場的活力,獲得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日前指示文化部可藉由「文化藝術獎勵條例」,研擬減免畫廊及藝博會等藝術交易業者5%加值型營業稅的可能,總算是一個好的開始,也得到不少產業人士的表態支援.......

(完整文章請看城市美學新態度

文/張禮豪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本文由城市美學新態度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