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氰綠滯留測試」標準抽血流程 精確評估切除肝臟安全範圍

▲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一般及消化系外科(7A)病房護理團隊,發展對ICG檢驗病人安全最有助益的「靛氰綠滯留測試採血術」。(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一般及消化系外科(7A)病房護理團隊,發展對ICG檢驗病人安全最有助益的「靛氰綠滯留測試採血術」。(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記者林悅/台南報導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2015年癌症登記年報顯示,肝及肝內膽管癌為國人10大癌症第4位,肝癌手術切除前,會以「靛氰綠滯留測試(簡稱ICG)」作為殘存肝功能評估工具,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特建置「靛氰綠滯留測試」標準抽血流程,有助精確評估切除肝臟安全範圍,確保病患權益。

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一般消化系外科護理長李玉媚指出,「靛氰綠滯留測試(簡稱ICG)」,主要是運用在手術前的肝功能評估,用來測試肝臟解毒和代謝功能,ICG試劑分別在打入身體前及體內十15分鐘後,會進行抽血採樣,檢驗血液中此種色素的殘餘量,正常值通常在10%以下;當肝功能不良時,肝臟解毒和代謝功能都會降低,百分比值就會上升。因此經由此檢查結果判斷病人能接受肝臟切除的比例,以確保病人手術後肝臟功能足夠,讓手術更安全,此藥物使用多年,也獲得國內藥物認可,在人體安全性極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臨床上ICG試劑病人要自費,約1100至1200元/瓶左右,若以60公斤成人估算需2瓶,自費價格較高,另一方面,當檢體發生溶血時,不僅病人需要承受再次抽血的疼痛感,醫療團隊也會陷入請病人再次自費購買ICG試劑的困境,同時重新採集檢體也會產生醫護人員額外的工作負擔。

ICG檢體一旦發生溶血,會影響醫師估算肝臟切除手術的安全範圍,有鑒於此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一般及消化系外科(7A)病房,由護理長李玉媚率護理團隊於2018年3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整整13個月時間,調查因肝癌病人入院預計進行肝切除且醫囑開立進行ICG檢驗的110位病人,探討如何降低ICG檢體溶血率,發展對ICG檢驗病人安全最有助益的「靛氰綠滯留測試採血術」。

▲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一般及消化系外科(7A)病房護理團隊,發展對ICG檢驗病人安全最有助益的「靛氰綠滯留測試採血術」。(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而ICG的檢驗在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一般及消化系外科病房平均每月有9例,ICG溶血情況相較於其他檢體溶血,更容易引發手術中危害生命的風險度,因此奇美醫學中心7A病房護理團隊運用「醫療照護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之方式解決上述可能引發的問題,提升工作成效與品質。

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一般及消化系外科(7A)病房,為了提供民眾更好更完善的醫療照護,護理師們與醫療團隊集思廣益,整合跨部門共同合作改善及建置『靛氰綠滯留測試(ICG TEST)標準抽血護理照護技術流程』,創造病人、醫護團隊及醫院的三贏局面。

李玉媚說,在病人方面大幅降低病人手術後肝功能不全的發生,及減少病人因手術後併發症所衍生出的額外治療費用與住院天數;在醫護團隊方面,協助醫師於手術前正確評估病人的肝臟功能,估算可保留的肝臟範圍;護理師可避免因重覆抽血而耗費時間;檢驗部門可減少異常檢體重退及再次檢驗的耗損,整體而言提升了病人肝癌治療手術切除的安全性及團隊工作滿意度。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