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竣民/陸軍會騎「雲豹」難下?

▲▼雖然與台灣約在同時間開始發展輪式裝甲車,但新加坡自行研製的TERREX車系,性能早已超越台灣的「雲豹」甚多。(圖/黃竣民攝)

▲雖然與台灣約在同時間開始發展輪式裝甲車,但新加坡自行研製的TERREX車系,性能早已超越台灣的「雲豹」甚多。(圖/黃竣民攝)

▲▼雲論主筆黃竣民。(圖/黃竣民提供)●黃竣民/「James的軍事寰宇」粉絲專頁主編。

曾經驕傲的國產「雲豹」八輪裝甲車,自從量產之後便問題不斷,而且總是在官方釋出其他的消息後,會被爆出更多不堪的負面新聞!回顧去年二代「雲豹」的招標作業,卻淪落到無廠商願意承接的窘狀,而被媒體大肆報導。日前國防部才公佈換裝30公厘鏈砲的「雲豹」八輪甲車,將在2023年量產284輛,結果馬上被媒體爆出更多不堪的內容,這些主要包括:懸吊系統、轉向機制、引擎冷卻系統、中央胎壓系統、滅火系統、避震器、風扇、煞車、電力……洋洋灑灑共有21項重大缺失,看了不僅讓人心寒,也著實為使用操作本裝備的陸軍官兵捏一把冷汗。就在日前,媒體又爆出得標廠商未依合約,按時程交付首批30mm鏈砲版的雲豹甲車動力底盤系統,導致全案將近約300輛的裝甲車,有可能產生交貨延遲的傳聞……;國人可能更想知道:這裝甲車〜還能作戰嗎?還是只能當擺飾品?

每每談到妥善率,軍方總是會發些不痛不癢的新聞稿,諸如:妥善率高於部頒標準……。其實軍隊現狀的苦,一問基層官兵最懂,這狀況也不是每次國防部發些新聞稿就能改善,而每天頻繁的發新聞稿,究竟有多大的澄清功效?而如果軍隊對於裝備後勤的處理模式還是一樣的龜步,要讓下級發揮耐心等候,其實只是一種反效果;畢竟資訊傳播的客觀條件,已不再像以往那樣容許軍方掩蓋事實,所以這一類的裝備現況與實用與否,從服役官兵最直接的反餽才算真實。那種有填單申請就算是裝備妥善的作法,到最後只怕是掩耳盜鈴!

▲▼命運多舛的「雲豹」八輪裝甲車,一路走來始終沒有擺脫其惡名的宿命。(圖/黃竣民攝)

▲命運多舛的「雲豹」八輪裝甲車,一路走來始終沒有擺脫其惡名的宿命。(圖/黃竣民攝)

談到輪型裝甲車,早期台灣陸軍有美製的V-150裝甲車,成為機械化步兵營中的輪型作戰載具,在歷經歲月的摧殘下,整個性能與後勤維護早已不符當前的作戰需求。而國造的「雲豹」八輪裝甲車是由先前的兵整中心所研發,雖然號稱以適合台灣地形為需求而設計,但是怎麼看都不太像。如果單純擔任裝甲運兵車的任務,這車實在是大而無當,不僅整個車身的截面積大得失當,車身防彈能力與內裝更是陽春的可以。火力在先前節約經費的考量下,採用了威力不足的20mm機砲,後來轉為40mm榴彈槍版量產,現在又要改為30mm鏈砲版。十幾年的光陰過去了,而所謂車系「模組化」的發展,只是陳列出來拍張照,說穿了恐怕也只是騙局一場。地面部隊渴望的突擊砲車款銷聲匿跡,之前搞出自走迫砲車的功能,經過測試後,也未達使用單位的需求水準;目前步履蹣跚地再推出所謂二代「雲豹」的底盤樣車,實際能改變的空間實在很可議。如果用軍備局的說法,以超越世界各國甲車為發展目標,雖然志氣值得嘉許,但作法恐怕還是務實一點的好。

雲豹性能好嗎?

「雲豹」裝甲車的機動力、防護力、火力、裝備妥善率……整體性能與表現究竟好不好,或許是見仁見智。但光是看那陽春的內裝,大概就可以知道它能對官兵提供多少戰鬥力、火力和防護力。如果單純以車價來看,在這樣的成本下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當然無法與國際現貨市場上的八輪裝甲車相比擬,因此乏人問津先不談,連後續能否具備研改的剩餘價值,都還很難說。只怪台灣的軍備獲得嚴重受限,自立研發的成本過高,如果以這樣裝甲車的品質跟水準,在國際市場上肯定是一款賠錢貨!

▲▼陸軍在輪/履車的發展上爭論不休,導致始終沒有一致的路徑,而錯失許多良機。圖為先前在陸軍苦撐的V-150裝甲車。(圖/黃竣民攝)

▲陸軍在輪/履車的發展上爭論不休,導致始終沒有一致的路徑,而錯失許多良機。圖為先前在陸軍苦撐的V-150裝甲車。(圖/黃竣民攝)

由於作戰型態的改變,輪型裝甲車由於易於部署……等優點,而能在國際軍火市場上蓬勃發展,銷售量得以超越履帶式車輛。但相較同時期由新加坡所研發的TERREX裝甲車系列,目前已發展至TERREX-3了,而且性能足以參加美國海軍陸戰隊「兩棲作戰載具1.1」(ACV1.1)計劃的競標案(雖然去年美國海軍陸戰隊最後宣布由「英國航太-伊維科」(BAE-Iveco)團隊所打造的「超級兩棲載具」(SuperAV),獲得這的標案),但其裝甲車的整體技術水準已經足以令人印象深刻。而台灣與新加坡同時起步的發展迄今,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研製成果,或許不該只是感嘆時局的差異而已。

▲▼在國際現貨市場上,輪式裝甲車的發展算是相當蓬勃,跨國合作推案的例子也漸普遍,可惜我國在這一方面的差距卻是漸行漸遠。(圖/黃竣民攝)

▲在國際現貨市場上,輪式裝甲車的發展算是相當蓬勃,跨國合作推案的例子也漸普遍,可惜我國在這一方面的差距卻是漸行漸遠。(圖/黃竣民攝)

長久以來,國造的大小裝備在品質上令人詬病的成分不少,這其中當然牽涉到許多的環節,不論是本身的工業技術水準、設計缺陷、開標規格、採購人員素質、驗收程序……,當越來越多的軍事裝備在「國X國造」口號下被推出之後,中間的艱苦過程勢必得要概括承受,這其中畢竟還包含著許多像是「小孩玩大車」的計畫。尤其是轉為全募兵制後,對於裝備的分發與使用概念,絕對不能在像以往「有就好」而已,對於質量理應有更高的要求標準。如果現在還只是停留在把東西造出來,而不管使用端意見的作法,那這種武器裝備勢必注定也不會有什麼未來!

熱門推薦》
►引進M1A2主力戰車只有動力問題?
►裝備買了,訓練跟得上嗎?

►看更多【黃竣民】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黃竣民專欄

黃竣民專欄 黃竣民

「James的軍事寰宇」粉絲專頁主編。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