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媽/全世界最保守的,一定是你爸媽

▲面對叛逆期孩子,父母不能限制,更好的方式是接納,並引導。圖為示意圖╱取自LibreStock

▲現在的孩子用手機、打電腦,那是可能他們接收資訊或溝通的工具,許多父母卻單純地視為在「玩」。圖為示意。(圖╱取自LibreStock)

父母跟孩子的議題,總是歷久不衰。

我最近也發現,幾乎每一場演講,都會有父母來聽。一問之下,每一個人的理由大同小異,大抵都是:「我想聽聽年輕人的想法,不然我都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或者是「我想和孩子溝通,我不知道怎麼辦。」

姑且不論我是否能代表年輕人,這樣的現象,其實也反映出父母的焦慮。

焦慮自己為孩子設想的東西,孩子不能接受。焦慮自己跟孩子漸行漸遠,沒有話題。焦慮來焦慮去,最後就變成:「我是為你好,為什麼你都不懂。」

想讓孩子生活得安穩,父母心切鋪路

後來,我在很多演講中都會說,全世界最保守的,一定是你的父母。

因為他們想要讓孩子過最好、最安穩的生活,因此,他們會用自身經驗出發,找尋那個年代最好的路,要你去走。但是,那終究是屬於那個年代的。

不是一句話就要把親子議題劃歸為世代問題,而是,每個人都是深受環境影響的。就連最有創意的人,也有時代的痕跡。一個50、60歲的人,就算再怎麼想要融入當代的生活,終究抹不了身上那花了30年以上,所滲透的世代氣息。

摸索出與想像中不同,質疑被說叛逆

也不是說年輕人就是血氣方剛,就是要跟父母吵架,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藉由跟同儕的互動、跟社會的互相摸索中知道,好像有什麼地方,跟想得不太一樣、跟父母老師說的不太一樣、跟書上寫的不太一樣。

這樣的不太一樣,讓很多事情變成必須被質疑的,成為大家口中的叛逆期。當然,還有一些撐住不質疑的,或者是早早就發現不一樣的,或者是算了,想著你會老我會大的,被稱為沒有叛逆期,讓你的父母被他人欣羨著。

曾經有聽眾舉手問:「我要怎麼樣讓我們孩子不要一直在玩電腦?」

我笑著回答說:「你會跟親戚朋友講電話嗎?你會看書嗎?你喜歡看電視嗎?你會看到喜歡的東西就買回來送朋友、小孩嗎?你會寫日記嗎?」

「這些,就是電腦、用平板、用智慧型手機的理由,如何能夠不要一直用電腦?那不是在玩~」

媒體載具、勞動環境,巨變卻不自覺

正因為媒介、載具的快速變化,導致這個社會的變動超乎預期、超乎想像,超越過去幾個世紀加起來的劇烈。也因此,寫字的人不太能理解為何閱讀量下降,而未曾看見圖片、影音所乘載的,比過去多得多。

正因為全球化、彈性化的關係,讓勞動、工作,變得不像過去一樣,相對穩定。也因此,上一個世代的人不太能理解為何我們一直換工作,而未曾看見許多百年企業、知名企業的倒閉,比過去快得多,數量也多得多。

容忍退讓破壞主體性,也傷害下一代

正因為主體性、個體化的強調,讓關係、溝通,和過去不太一樣,質疑超越認同,溝通才能凝聚共識,而能凝聚的出的數量,也比錢包裡面的鈔票來得少。也因此,長輩不太能夠接受,為何小輩愛頂嘴、不合群、每天傷春悲秋,而未曾看見,這些小輩眼見長輩因為容忍、因為退讓、因為不公平的對待所導致的後果,不只破壞了個人的主體性,更延伸成為對於下一代的傷害。

正因為如此多的不太一樣,讓溝通的重要性躍升成為當代台灣社會,最被討論的話題。也讓世代對話,成為近年來各大報章媒體、社群網絡,最熱門的專題。

但還是無解。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作者小花媽,本名張慧慈,清大人社系、台大社會研究所畢業,現從事寫作與評論工作,著有《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一書。本文轉載自《小花媽》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