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大橋工程再突破!首座鋼箱圍堰基礎完成 力拚2021完工

▲▼金門大橋工程。(圖/高公局提供)

▲金門大橋工程,鋼箱圍堰下放作業。(圖/高公局提供)

記者賴文萱/台北報導

備受關注的金門大橋工程,繼今年3月成功克服堅硬的花崗岩地質,完成主橋段首支直徑2.5公尺基樁後,7月16日凌晨再完成國內首座海中鋼箱圍堰基礎,象徵艱鉅的大橋工程又突破一道關卡,力拼2021年能夠順利完工。

高公局指出,跨越大、小金門間海域的金門大橋工程在近岸區海床深度6公尺以下時,墩柱基礎尚允許鋼板樁雙層圍堰工法施作,但面對海域中海床深度大於7米,甚至深達20米以上時,已無法採用鋼板樁工法施作墩柱基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金門大橋工程橋梁墩柱基礎首次採用鋼箱圍堰工法施作,鋼箱圍堰最大尺寸為使用於主橋段29公尺×23公尺×5公尺(長×寬×高),最小尺寸則為引橋段7.5公尺×7.5公尺×2.5公尺,深槽區主邊橋共有11墩、小金端引橋段共有15墩採鋼箱圍堰基礎施作。

▲▼金門大橋工程。(圖/高公局提供)

▲鋼箱圍堰第1層側板組立。(圖/高公局提供)

施工順序先利用海中基樁外套鋼管作為支撐,並將陸地組裝完成的鋼箱圍堰以24支鋼棒吊掛於基礎位置上方,接續利用12部千斤頂逐步沈降至海面下設計高度,再由潛水人員於海下3~9公尺安裝圍堰底版與基樁外套鋼管間封板,續於水中澆置封底混凝土(厚度1.5公尺)完成,再將鋼箱圍堰內部海水抽乾。

鋼箱圍堰內部海水抽乾後,需抵抗超過1000噸之上浮力及每日2次的漲退潮海浪衝擊,利用6支基樁外套鋼管及外側4支抗浮鋼管共同抵抗水浮力及海浪衝擊力。

▲▼金門大橋工程。(圖/高公局提供)

▲鋼箱圍堰下放完成,進行抽水作業。(圖/高公局提供)

另外鋼箱內部抽乾後如仍有滲水,須由潛水人員潛至鋼套箱外底部,觸摸尋找滲漏處進行封堵,以確保鋼箱內部無滲漏,構築乾式施工環境,始能進行基樁外套鋼管切除、基礎鋼筋綁紮及混凝土澆置,施工過程繁瑣困難,更要警戒注意鋼箱內部海水滲漏狀況。

施工團隊努力排除困難,終於今(16)日凌晨澆注完成第一座P15墩柱鋼箱圍堰基礎。第一座鋼箱圍堰基礎施作從組模開始到基礎混凝土澆置完成,由於是首次施作約花兩個月時間,並紀錄下所有問題環節,作為後續鋼箱基礎施作經驗參考,逐步縮短施工所需時間。

金門大橋另一關鍵作業主橋直徑2.5公尺基樁,截至7月15日已完成16支基樁,邊橋段直徑2.0公尺基樁亦完成22支。承包商將原本2個基樁工作面陸續增闢至5個基樁工作面,加倍提升整體施工效率及成果。

此外,建構於高雄興達港區的橋梁上構節塊預鑄生產場區積極加緊設置中,預計可於8月完成後開始生產節塊,金門大橋整體施工進展,已有效提升。高公局指出,有信心讓金門大橋於2021年順利完成,實現金門鄉親多年的期待。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