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希鵬/租租租! 通通可以租的共享經濟

▲Airbnb。(圖/路透社)

▲Airbnb掌握了「共享經濟」的經營模式,成為千億新創企業俱樂部。(圖/路透社)

共享經濟的基礎:誠信

當財務、知識、人脈逐漸共有化時,共享經濟儼然而生。人類社會開始學習與朋友或陌生人分享閒置資產,誠信將成為降低交易成本的最佳利器,但在文化上,利己與利他之間,還在來回擺盪。當許多企業在思考如何使用網際網路賺錢時, 一種被網際網路使用的「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思維產生了。

在過去,古典經濟學強調人們因為利己,所以利他。 但是,在共享經濟中,人們卻是因為利他,所以利己。工業經濟和數位經濟碰在一起, 共享經濟應運而生!

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國富論》可以說是 現代經濟學的起點,主張人們經濟活動的動機在於「利己」。書中談到,「我們的晚餐不是出自於商人的好心, 而是出自於他們自己的利益⋯⋯」。因為眾人的「利己」行為,會凝聚成一隻看不見的手,平衡市場上的供給需求。

為了利己,就要降低生產成本,所以生產端的經濟規模很重要。經過數百年生產技術與經驗的積累,人們對於生產成本的控制愈來愈成熟,甚至出現生產愈多,成本愈 低的概念。然而,大量的生產卻很容易讓市場供過於求。

到了數位經濟時代,數位生產的「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指每多生產一個單位的產品,需要額外支付的成本)極低, 讓大量生產的規模效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市場端規模經濟。在這個時期,除了生產成本,重點更在「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的降低。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寇斯(Ronald Coase)強調,如果市場的交易成本開始降低,企業就會向外尋求資源,企業的規模也會開始縮小。而網際網路真正的價值,就在降低市場間的交易成本,產業結構 也會因此而開始解構。像是網路銀行降低了客戶與銀 行間的交易成本、電子商務降低了零售業購物的交易成 本⋯⋯這些產業都將面臨解構的壓力。

此外,數位內容一旦產生,就不會消失,造成「長尾現象」(long tail,指銷量小、種類多的產品或服務,由於總量巨大, 累積總收益超過主流產品)與大數據技術的需求。經過多年發展,降低交易成本的媒合技術已經成熟。

隨之而來的工業經濟,讓市場的物資非常充沛,許多資源都閒置著。因此,當工業經濟與數位經濟碰在一起,就產生了「共享經濟」,是一種使用不必擁有的新生活型態。從最早的二手資源(拍賣網站),到現在閒置的汽車共用(如Uber)、閒置房子的共用(如Airbnb)等等。

uber,付錢(圖/宅宅新聞)

▲圖為市值超過 3000 億台幣(10 億美金)的科技新創公司Uber。(圖/宅宅新聞)

因為網路上的隨選、搜尋、媒合的交易成本愈來愈小,未來這種凡事皆可出租的新經濟,就成為共享經濟。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千億新創企業俱樂部」名單,我們可看出市值超過 3000 億台幣(10 億美金)的科技新創公司,Airbnb及Uber即掌握了「共享經濟」的經營模式。

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共用經濟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Sharing Economy)一文中, 對「共用經濟」做了定義:在網路上,任何東西都能出租 (On the internet, everything is for hire.),包括共 享你的資產、資源、時間、技能⋯⋯等等。在經濟上,隨著支付與信任技術的完善,人們開始能從分享資源中獲得金錢報酬。

資產共有文化形成, 人們更樂於分享閒置資源!

共享經濟時代,對資源的看法也逐漸由「私有」走向「共有」,其中所需的資源,還有資產共有的文化。這項文化其來有自,可分做財務、知識、人脈與通路,乃至所有閒置資產的共有。

▲▼阿里巴巴,淘寶 。(圖/路透社)

▲圖為阿里巴巴雙11購物節。(圖/路透社)

1.財務資產的共有:

過去,公司是股東的;現在,企業為了留住科技人才,開始將公司的股票與員工共有。也就是說,當公司賺錢與賠錢都由員工共有,大家就會更努力地讓公司成長。這可說是第一波的資產共有化,當公司為所有員工所共有,有錢大家賺,利他而利己,是財務的共享經濟階段。

2.知識資產的共有:

知識必須共有,知識分享的行為才會形成。過去,知識是個人的資產,必須付費才可取得;現在,知識漸為共有資產,隨時皆可上網取用,像是百度、維基百科上幾乎包括了各式各樣的知識。這些知識是由群眾分享而來,雖然不一定準確,但是淺顯易懂,並影響著市場。而這些素人的知識觀點,也漸漸影響著我們的社會與經濟。

3.人脈與通路的共有:

過去,企業必須建立自己的人際網路與市場通路,是一種私有化的過程;現在,電子商務如阿里巴巴的淘寶網與蘋果公司(Apple)的App store所建立的虛擬通路,成為共有。還有,過去,人脈是我私有的資產;現在,人脈成為分享的資源。像是在臉書(Facebook)上可以認識朋友的朋友,漸漸地,人們開始分享朋友,甚至分享自己的隱私。

當財務、知識、人脈逐漸共有化時,共享經濟儼然而生。這一波,人類社會開始學習與朋友或陌生人分享閒置資產,誠信將成為降低交易成本的最佳利器,但在文化上,利己與利他之間,還在來回擺盪。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盧希鵬,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專任特聘教授,台灣電子商務專家、資訊管理學者。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