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與臺灣人,始終是相生相伴的關係」絢爛山水畫映出台灣山岳之美

「每座山水都是個大生命,岩層是它的身軀、樹林是它的肌膚、風雲是它的呼吸、溪流是它的血脈,蟲魚鳥獸人是它無盡的欲念。」- 藝術家 鄭福成

 

▲藝術家 鄭福成。(圖/丁紹原攝)

藝術家 鄭福成,2017 年大型個展《江山如此多嬌 – 鄭福成當代山水展》於新北市 人文遠雄博物館登場,為其近年來最大的回顧展。《江山如此多嬌》意為「大自然如此美麗。」這聲詠嘆,不僅來自藝術家對於臺灣四時風物與山川河脈的熱愛,更折射出其對於生活的甜蜜與生命的喜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江山如此多嬌》 鄭福成當代山水展。(圖/鄭福成提供)

鄭福成,1954 年出生於古稱「二八水」的彰化縣二水鄉。北倚八卦山、南臨濁水溪,八堡圳、十五莊圳涓涓地淌過斯民生息的土地。從小便展現繪畫天賦的鄭福成,即在這樣一派依山傍水的典型臺灣農庄中,形塑了對於世界的初始印象。對於大自然的熱愛,更是後來藝術家鍾情於山水間的重要養分。

升學期間,考慮到當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公費校系;對於當時出身清貧農家、 力爭上游的鄭福成,無疑是夢幻的第一志願。經過一番苦練,終以最高分數,錄取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就讀。

 

▲《八卦山與文武廟》- 2011。(圖/鄭福成提供)

「大一大二時,學校主要訓練學生的繪畫基本功,因此素描、油畫、國畫的課程非常紮實。到了大三要依照適性分成西畫組與國畫組時,我兩者都很熱愛而曾陷入抉擇。但考量到水彩、油畫材料對當時的我仍是一筆負擔,種種因素讓我最後選擇了國畫組。」

當時,臺灣藝術教育資源有限,想在西洋繪畫表現上精益求精,不少人選擇負笈海外求學。而相較於投資西畫的高成本,僅需要筆、墨、硯台的傳統書畫就較為便利,價格上也是學生時代的鄭福成所能負擔。加上《谿山行旅圖》、《早春圖》、《萬壑松風圖》、「宋代四大家」、「元代四大家」等,享譽國際的故宮博物院藏品與文獻資料可就近接觸,更滿足鄭福成的學習渴望。

雖然當時鄭福成選擇了國畫組,卻未曾放棄西畫的修習,反而同步充實了東、西方兩種畫派的技法。彼時,更曾以西畫作品報名「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今全國美術展與臺灣美術雙年展)獲得佳作殊榮。1977 年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國畫組第二名畢業後,持續創作不輟。先後於 1983 年參與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韓國國際現代水墨特展、1984 年臺北市立美術館《新展望》特展與 1996 年國立臺灣美術館之個展等,成就斐然。

文/城市美學新態度

(完整文章請看城市美學新態度)
【延伸閱讀】《敬,臺灣》徐寶琳紀念展 流露悲憫滄桑的情懷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本文由城市美學新態度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