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太耀眼而不敢停下來 你的孩子是「玻璃老鷹」嗎?

▲青少年,讀書,升學,考試,憂鬱,迷失,自殺,人生。(圖/視覺中國)

▲自我要求完美的「玻璃老鷹型」孩子。(圖/視覺中國,下同)

作者:邱淳孝
摘自:
四塊玉文創《與孩子,談心:26堂與孩子的溝通課》

精選書摘

你是完美主義者嗎?
皓宇在學校總是悶悶不樂,而這次段考結束之後,他自己一個人悶著,在座位上偷偷地啜泣,所以被帶來輔導室。因為這次段考,他只考了全班第二名

老師見到我時,是這樣描述皓宇的:「他是一個非常認真的孩子,對每一件事情總是全力以赴,尤其是在課業上,總是花比別人多好幾倍的時間念書。但他卻有一點……,該怎麼說呢,不是很知道該怎麼跟同學相處。」

而當我見到皓宇的時候,他低著頭告訴我:「老師,請教我怎麼樣才可以讓成績變得更好!」我一方面先肯定皓宇的決心,一方面也去慢慢地去了解,為什麼皓宇對自己有那麼高的期待,以及當他做不到他自己心中的期待時,是怎麼樣自我責怪的。

後來才發現,皓宇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姐姐,當他進到學校裡,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你姐姐很優秀,你也要像姐姐一樣看齊唷!」在家裡,父母也常對皓宇說:「你要跟姐姐多學學!」

雖然身邊的大人,都是希望透過這種比較的方式「激勵」皓宇,但無形之中卻造成皓宇的壓力。雖然這壓力,能夠給皓宇一些動力,讓他可以主動念書。但也會讓皓宇面對考試的時候,得失心變得非常重:考差時,會帶來非常巨大的挫折感,讓他對自己非常生氣。甚至長期下來,皓宇對自己的情緒,反而阻礙了自己能夠安心地好好念書的穩定心情,常常覺得自己像個快要脹破的氣球般,在瀕臨崩潰的邊緣。

完美主義指的是:「凡事不斷追求最高要求,希望事情總是能做得盡善盡美的性格或是習慣。」

乍聽之下,會覺得完美主義的人,似乎是人生勝利組,什麼事情都做到盡善盡美,好像沒有什麼難得倒他們。但在心理學裡,「完美主義」這個詞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好詞,心理學家還將完美主義者分為兩種:表現正向的順應型完美主(Adaptive Perfectionism),和負向的順應不良型完美主義(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

完美主義的順應型及非順應型
簡單來說,順應型的完美主義者,例如某些藝術家、研究家、運動員,能夠因著完美主義而帶來非常極致的表現,有些學者並不認為這是典型或真正的完美主義者。

順應不良型的完美主義者,則會帶來自身更多的困擾,甚至常常訂定不合理的目標,而時常因為無法達到自己所訂定的目標,感覺到大量的挫敗以及痛苦。甚至會因為常常感覺到「自己不夠好」,以及「自己的錯誤是個人的缺陷」而感覺痛苦。即便自己完成了某些事情,也會覺得這些事情是理所當然。

完美主義者的最大兩個習慣:是過度自我批評、否定,以及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有的完美主義者也會把這個高標準套用到其他人身上,在跟別人相處時,也常常在心裡面偷偷評價其他人,形成了糟糕的人際關係。

台灣教育底下的完美主義
我自己從高中開始,一路就讀第一志願台南一中、指考成績全班第二名,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也順利考上國立台北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也是台灣諮商所裡的第一、二志願。在這樣所謂的「菁英環境」中長大的我,可以說很清楚、熟悉「第一志願」的孩子是長什麼樣子。

但我想問問各位父母:「你認為大多數第一志願的孩子,對自己是有信心的嗎?

我在求學階段中,看過有同學在拿到考卷的時候,雙眼發著火,把考卷撕碎,因為他覺得非常生氣自己怎麼考了那麼差的分數。但生氣完了,他一片片地用透明膠帶把考卷拼回來,也要求自己一定要「訂正」考卷,確保他每一題都會。即便他是班上永遠的第一名。

我也聽過建中、北一女,以及台大的學生,因為課業或其他方面的壓力過大,最後選擇跳樓、結束自己生命的例子。即便以學業表現來看,他們已經勝過社會上絕大多數的人,但對自己有非常負向的看法,覺得自己永遠都「不夠好」;或是一直待在「如果我不夠好,我就不會被喜歡」的壓力下生活著。

其實完美主義的孩子,在台灣升學主義的教育環境下並不少見,特別是對於課業容易患得患失。而身為完美主義的人,有時候很難被意識到,或者被改變,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及整個社會氛圍都是期待這樣的自我要求:勤勉、忍耐、自省、變得卓越、有競爭力等等的價值觀,以符合這個社會對「優秀」的定義。

因此面對完美主義,有時候不只是教養的方法,更是一種價值觀的衝擊。

自我要求、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絕對不是壞事,因為那會產生一種願意讓自己改進、卓越的動力是很好的事情,但是當這種動力變成一種完美主義的時候,則會讓孩子陷入過度自我要求的困境。

▲▼學生,讀書,升學,考試,念書,課業。(圖/視覺中國)

「玻璃老鷹型」孩子是什麼?
這些第一志願、各方面表現優秀的學生,客觀上來說,長大之後往往有不差的成就。而高成就的他們,有一些的確對自己擁有飽滿的自信心;但也有一些孩子儘管表現優異,卻是戰戰兢兢地害怕自己失敗,甚至對自己很沒信心。

那麼,關鍵點在哪呢?

關鍵點不在於這些孩子多麼成功、優秀,而在他們「如何面對失敗、挫折」。而我稱那些表現優異,但卻一直害怕自己不夠好的孩子為「玻璃老鷹」:

遠遠地看,在陽光底下,閃閃發亮,但卻需要一直在天上奮力展翅飛翔。他們耀眼,所以他們更不敢「停下來」,他們甚至不敢落地,怕沾上了「塵土」、不再耀眼。但也因為很少落地,一旦力道抓得不好,會不小心摔得粉身碎骨。

太少接受挫折,缺乏應對的勇氣
玻璃老鷹型的孩子,他們太少挫折,所以不知道挫折是什麼滋味。他們甚至不知道:「當有一個小小的挫折,並不會讓他們的人生,全盤皆毀;他也不會一無所有;身邊的人也不會因此不愛他、討厭他。」

即便有的人會因為自己的表現而貶低自己,這是因為一種思考習慣養成:習慣用一種比較功利的角度、片面地判斷一個人的價值。但他們並不知道,這不是自己需要承擔的。

表現優異固然是一件令人值得開心的事情,但玻璃老鷹的孩子,卻因為習慣性地待在那個「優越」的位置,所以他們把「表現得好」當作是理所當然的。而喜悅有時候像是「毒癮」一般短暫。

因為隨之而來的,是他們害怕:「下一次我是不是還能夠繼續表現得那麼好」、「如果下一次我做不到、該怎麼辦」的恐懼。

能力夠的人,很不幸地,他們可以一直持續地維持「很優秀」的形象。為什麼說很不幸呢?因為我認為,在人生的早期,若能夠讓孩子自然而然地接受到挫折,他們會對自己、對這個世界,產生更真實的認識。舉個例子:

「當我很努力、很努力的時候,有時候事情仍舊沒有辦法如我所願。那並不是我的問題、我的錯。」

「當我有些事情做得不好,同時間,我也有一些其他事情是可以做得不錯的。我不需變得完美,因為那是不可能的!但我仍舊可以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人!」

這些都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時,很重要的「自我修復」想法。

所以有些玻璃老鷹類型的孩子,他們的人生遇到的第一個挫折,並不是在學業或工作上,而是在人際或感情上

因為有時候人跟人的關係,並不是像課業一樣,「我很努力、很努力,就一定能夠讓事情變好」。於是在這些時候,孩子會遇到很大的挫敗感與無力感。

一直處在「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感覺
沒有人發現,其實他們對自己是很沒自信的。甚至有些優秀的孩子會公開表示自己沒什麼自信、也有脆弱的一面時,其他人的回應幾乎也都會是:「你都表現那麼好了,你都沒自信了,那我該怎麼辦?」

這樣的回應,只會讓這群孩子感覺到很孤單,因為沒有人懂他們那種「即便我看起來很優秀,但我仍舊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感覺

這也會讓他們對自己更加混淆:「對啊!我表現那麼好,為什麼我還是那麼地沒信心呢?」甚至有的人或許就會開始歸因於:「可能是因為我的表現還不夠好吧?」而陷入一種更加逼迫自己的惡性循環。

▲▼ 四塊玉文創《與孩子,談心:26堂與孩子的溝通課》
★本文經四塊玉文創授權,摘自《
與孩子,談心:26堂與孩子的溝通課
★沒有人生來就會當父母,想要了解孩子,就必須重新認識自己,讓我們一起重回孩提時代,找回愛的能力,身為父母不再只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享受,享受與孩子攜手共度的每一步旅程……。。

您有滿腹媽媽經、爸爸經想大聲說出來嗎?《ETtoday新聞雲》親子版歡迎您來分享育兒心得,灌溉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來稿請寄「parenting@ettoday.net.tw」,並請註明「個人簡介」。本報保留篩選、修改權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更多孕兒、婆媳、婚姻相關話題(報喜文、集氣文、抱怨文等),歡迎加入「歐膩的育兒媽媽經~姐就是要碎碎唸」臉書社團一起交流討論,也歡迎大家秀出任何寶寶照、懷孕照、個人美照跟臉友分享。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