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香港專才融入粤港澳大灣區 林龍安:打破「玻璃門」

▲▼林龍安:打破粤港澳大灣區玻璃門。(圖/翻攝自澎湃新聞)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龍安。(圖/翻攝自澎湃新聞)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與建設,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禹洲集團董事局主席林龍安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交《讓香港專才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尋找發展新機遇》的建議,希望國家在頂層設計時,充分利用香港在地理位置、國際影響力和人才優勢,以此加快「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

根據澎湃新聞報導,「粵港澳大灣區」已成國家發展重要戰略,既有助於加強內部經濟佈局,亦可加強對外開放,輔助「一帶一路」戰略更有效實施。在十九大報告中,中央已明確表示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中國與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中國發展的政策措施。」

粵港澳大灣區所覆蓋城市區域圖。(圖/翻攝《百度百科》網站)

▲粵港澳大灣區所覆蓋城市區域圖。(圖/翻攝《百度百科》)

林龍安在撰寫的《建議》中稱,如果大灣區建設想要迅速落實,須制定具體措施,以利體現以上數項重要策略,包括支持港澳搭上國家發展的快車、推動粵港澳三地在大灣區互利合作、錯位發展,並為港澳居民在中國拓展發展空間,讓他們能在中國享受更便利的生活。

林龍安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已具備國際一流灣區的特徵,有望成為世界第四大灣區,其經濟總量、品質和潛力均在國家經濟中地位突出,且地理位置優勢明顯,產業結構朝著高端化發展,創新驅動及開放型經濟特徵明顯。但是三地在合作上,存在同質化競爭劇烈、三方合作機制尚未趨於完善等問題,林龍安指出,「很多人說,粵港澳大灣區如同玻璃門一樣,三地人民都看得到它龐大的經濟機遇,但就是隔著一道門,走不進去。」

林龍安提出建議,首先應將粵港澳三地由競爭者變成合作者,將自己城市的綜合實力,透過區域合作和互惠互利而不斷提升,最終達至減少競爭,提高國際影響力的目標。同時,促進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流通,打破制度的局限性。

其次,林龍安建議中國透過税務優惠幫助香港科研技術進入大灣區。香港企業的科學技術、發明專利,如果轉移到大灣區進行商品生產,建議給予5年內削減若干公司利得税的優惠。

▼粵港澳大灣區之一的香港。(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香港街景、香港街道、香港風景、香港道路、香港商店、香港人潮、香港人群。(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林龍安也指出,中國與香港應推動更多專業資格互認。他認為,香港擁有多所一流學府,每年為各不同專業行業培育不少人才。但是目前兩地專業資格不能互認,大大增添了香港專才北上發展的難度,阻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灣區。進行專業資格互認可循序漸進,先易後難。

林龍安還建議,中國應該創造更具吸引力的居住環境。他指出,城市生活質量也是人才流向的重要因素,大灣區內多個中國城市應打造國際一流城市,加快打造生態城市、智慧城市示範區,加快構建國際化高質量的教育醫療文體服務體系,打造一流的人居環境,以吸引更多人才落戶。

林龍安還說,大灣區也可推行高科技人才出入境綠卡制度,以便更多的專業人士在灣區內自由開展業務,這些措施不但能促進大灣區內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亦可促進其它商貿等產業的發展。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