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看似貼心懂事的孩子其實…  你是回到「孩子狀態」的大人嗎?

▲ 海邊,親子,兒童,單親,單親媽媽(圖/記者徐文彬攝)
▲孩子狀態的父母造就自我犧牲的孩子。(圖為示意照,與本文無關/記者徐文彬攝)

作者:陳志恆
摘自:圓神出版社《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精選書摘

有個學生入學後沒幾個月就時常請病假,在家休息的時間比上學的天數還多。但其實她的身體狀況沒什麼大問題,我與她深談之後,她告訴我:「實在念不下去了,很想辦休學。」

「我知道我媽一定不會同意,但我又不想來學校,只好一直請假。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沒有生病,反正有時候也真的不太舒服。」 我請她的母親來學校談談。母親告訴我,孩子從小乖巧懂事、自動自發。因為是單親家庭,母親擺小吃攤做生意,十分忙碌;孩子放學後就在小吃攤寫作業、念書,順便幫忙母親,從來沒有一天讓母親操過心。

我們母女倆相依為命,感情很好,晚上也都睡在一起。」母親對我說。我一聽不對勁,照理說,高中生早就該自己睡覺了。

「幾年前,她父親因為對我長期施暴,鬧上法院,判准離婚。從那之後,每到晚上我一個人睡都感到恐懼,她陪我,我才覺得比較有安全感。」

原來如此,孩子竟成了母親的情緒伴侶了。 於是,孩子雖然在學習上感到志趣不合,念不下去,卻不敢對母親開口要求辦休學,準備重考。口頭上雖說「母親不會答應」,內心深處卻是擔心,做出這樣的請求,就不再是母親眼中的乖孩子,就在不自覺中,讓身體的病痛來表達自己不想上學的意圖

因為在孩子心中,只有保持乖孩子的形象,才是照顧母親需求、滿足母親期待,以及和母親持續保持情感連結的最好方式。

孩子狀態的父母造就自我犧牲的孩子

孩子基於對父母的愛,總是能敏銳地察覺父母的心情,同時滿足父母的需求。有時候,孩子是透過乖巧、順從、懂事,回頭照顧父母內心的缺憾。在此同時,孩子也不斷地犧牲自己的需求,特別是對未來發展的決定權。

很多時候,當父母本身沒有足夠的成長,或因為某些壓力而退化成「孩子狀態」時,孩子就可能回過頭來成為父母的照顧者。而當孩子逐漸長大,有了與父母不同的主張、卻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時,只能下意識地犧牲自我主張,以壓抑內心深處可能背叛父母的罪惡感。

當孩子內心強烈渴求獨立自主,又必須繼續照顧父母的需求時,為了平衡兩者,會發展出許多令人費解的莫名症狀,或自我破壞的行為模式,正如前述的案例一樣。 所以該正視的,是身為大人的我們,是否無意間讓自己處在了孩子的狀態中,讓真正該被關愛的孩子,反而得回過頭來,照顧我們這些貌似成熟,實際上內心匱乏的大人

看似貼心懂事的孩子,其實是……

當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像天使般貼心,能敏銳地覺察大人的心思。乖巧、聽話的同時,也表現出父母心目中理想的樣貌;對於父母的安排,能欣然地接受,同時體會父母的好意。

如果孩子從小到大,總是順從父母的要求,就算有自己的想法,但在面臨到自己做決定時,也常放棄堅持,聽從父母的安排。我們反倒要擔心,看似貼心懂事的孩子,其實是在回頭照顧父母的需求

我時常看到一些孩子,小時候貼心順從,長大之後不知道怎麼變了調。他們並不是叛逆,也不是和父母起衝突,還是乖乖地接受父母的安排,然而,可以隱隱約約地感覺到,孩子與父母之間存在著對抗、角力與拉扯。

這種隱性的對抗並不明顯,但父母與孩子的內心都不好受。 事實上,孩子雖用「順從」與「不想違逆父母」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愛,另一方面卻想做真正的自己

▲青少年,叛逆期,憂鬱。(圖/視覺中國CFP)
▲孩子是透過乖巧、順從、懂事,回頭照顧父母內心的缺憾。(圖/視覺中國CFP)

從照顧父母,變成一味在關係中討好


習慣回頭照顧父母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成為一位能敏銳察覺他人感受、富同理心、懂得主動照顧他人需求的大人。 他們常不自覺地把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前面,當兩相衝突時,總是選擇犧牲自己來優先照顧他人。就像從小與父母之間的互動一樣,其實真正擔心的是不被認同,或不被愛

在任何人際關係中,為了與他人持續保有情感連結,他們也會不自覺地透過照顧他人的需要,來取悅與討好他人,以獲得好評,甚至擁有歸屬感。當進入愛情或婚姻關係中時,也容易成為討好另一半或過度承擔他人責任的伴侶,為親密關係埋下了不安定的種子。

然而,任何人都無法透過一味討好,來獲得本身就缺乏的愛與認同感。這份來自幼年時期的匱乏感與未被滿足的需求,將在為人父母後,無意識地投射到對孩子的期待上,要求孩子回頭照顧自己的需要,並在無意間複製了自己父母的模樣

讓孩子充滿罪惡感 的情緒勒索

「我的孩子今年就要從高中畢業了,未來想念A科系,但我希望他念B科系。本來兩方都相持不下,最後他還是聽我的話,勉為其難地選了B科系。但是每次見到他失望的眼神,我就忍不住自我懷疑,我這樣要求他,真的對嗎?」

一個家長在我演講後,前來問我問題。我反問他如此要求孩子的原因。他說:「興趣畢竟不能當飯吃,我擔心他將來沒前途,所以說服他讀B科系比較穩當。」

在孩子的生涯選擇上,親子間總是上演著類似的戲碼。孩子們很掙扎,放棄自己的理想抱負;而父母見到孩子的難過與失望,也是心疼不已

只是,父母常以「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的名義,來代替孩子做決定。儘管看到孩子的痛苦,即便知道父母不該過度干涉孩子的未來發展,但只要想著這是「為了孩子好」,父母心中的天人交戰,彷彿就交代得過去。

我常在會談或演講授課的各種場合中,聽到年輕朋友的抱怨:「我只是要轉換個跑道,爸媽就擔心得要命。一天到晚要我三思而後行,他們擔心的,難道我就沒想過嗎?」有的說:「我爸媽說,他們很為難。一想到我要轉換跑道,就吃不下、睡不著。我說,這是我的人生,我自己負責,請他們不要擔心。他們就說:『天下父母心,哪有不擔心的?』但是,看到他們擔心成這樣,我很懷疑自己是否還要堅持下去。」

這就是一種情緒勒索,透過讓孩子的內心充斥罪惡感,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堅持。此刻,父母變成了孩子狀態(吃不下、睡不著,需要有人安撫照顧),反過來要孩子回頭照顧他們的煩惱、恐懼與焦慮。

支持孩子走自己的路

真正「為孩子好」,不是為孩子擔心、操煩,而是讓孩子回到孩子的角色,放手追求、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請相信,孩子自出生起,便已具備讓自己過得成功快樂的能力了。父母的任務只是催化孩子將這些能力充分地展現出來,而非左右孩子如何使用這些能力。

父母對孩子的愛,若是帶有過多的焦慮、恐懼或擔心,往往來自於成長過程中的創傷經驗,或者未被滿足的需求,以及一些未能完成的缺憾。這些問題該由大人自己去處理,而非投射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承擔,甚至無意間成了父母的照顧者,而無法將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好。

如果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一直回頭看著父母,如何將心力聚焦在眼前的挑戰,又如何全力以赴地追求成就呢?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圖/圓神出版社提供)

父母唯有安頓好自己的內心,才能擁有足夠堅實的力量,支持孩子的成長。請用個成人的心態,照顧好自己吧!如此,孩子便能毫無罣礙地充分發展人生,長成自己真正的模樣。

★本文經圓神出版社授權,摘自《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哪一種關係,最令孩子感到痛苦?不是霸凌、不是成績,而是每天密切互動的大人!

您有滿腹媽媽經、爸爸經想大聲說出來嗎?《ETtoday新聞雲》親子版歡迎您來分享育兒心得,灌溉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來稿請寄「parenting@ettoday.net.tw」,並請註明「個人簡介」。本報保留篩選、修改權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更多孕兒、婆媳、婚姻相關話題(報喜文、集氣文、抱怨文等),歡迎加入「歐膩的育兒媽媽經~姐就是要碎碎唸」臉書社團一起交流討論,也歡迎大家秀出任何寶寶照、懷孕照、個人美照跟臉友分享。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親子熱門新聞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