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嗎?」不熟朋友突然私訊怎麼辦 試試這5招機智回覆

▲柬埔寨女子聲稱在拍賣網站買到劉男手機。(圖/達志/示意圖)

▲在線上怎麼跟人聊天也是一門學問。(示意圖/達志影像)

網搜小組/綜合報導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不常聯絡的朋友忽然發來訊息「在嗎」,你瞬間可以腦補出接下來可能會有一場尷尬的對話,心照不宣地等著對方說出「不情之請」。對此,大陸廣東《南方都市報》轉載一篇文章,內容整理出一套機智回覆技巧,大家不妨可以參考看看,但要注意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友誼走到盡頭反擊型
這個適用的範圍是你無懼被對方列入黑名單或刪除的朋友,雙方對話頻率可能是一年一次,常見於國小、國中、高中同學或是某次社交場合上加的陌生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在嗎?」「不在。」
文章說,只要你無懼得罪人,有直抒胸臆的勇氣,那麽這個被自己腦補過無數次的「不在」,真正發送出去的一刻,保證你會覺得超爽。不過,也不排除對方以為你是在跟他開玩笑,那麼面對如此樂觀積極的正能量,相信你也不好意思不「尬聊」下去了。

▼你的朋友名單中總會有一些不熟的人。(示意圖/達志影像)

朋友,聚會,相處,交際(圖/達志/示意圖)

2.「在嗎?」「你是?」
文章認為,一般人看到自己在你心裡這麽沒有存在感,可能也就自動消失了,如果對方是一個執著的人,可能會耐心地自我介紹,然後你可以尷尬而不失禮貌地說上一句「好久沒聯繫了,抱歉之前沒有備註」。

3.「在嗎?」「我沒有錢。」
文章指出,這樣的回答能有效擊退以借錢或凑紅包為目的找上門的人。


無奈回應型
這個適用的範圍是即使收到這樣讓你心煩的訊息卻仍想維持交際的朋友。

「在嗎?」「在吧。」「健在。」
文章解釋,這兩種回答雖然同樣表達的是「我在」的訊息,但你語氣中的無奈和壓抑的不耐煩,還是有希望提醒對方你並不喜歡這樣的聊天開始方式。

▼「在嗎」這個聊天開場白讓不少人覺得討厭。(示意圖/達志影像)

示意圖,臉書,facebook,社群網站,社群媒體,上網,打字,電腦(圖/美聯社)


裝瘋賣傻型
這個是只要你開心,沒有限制範圍,但有被當成傻逼的風險。

1.「在嗎?」「不是本人。」
文章笑說,不如雙方就互相假裝是爸爸在線好了。

2.「在嗎?」「對不起,您的消息發送失敗。」「您呼叫的用戶暫時無法接通,有事請留言。」「對不起,您的消息旨意不明,已被系統自動過濾。」
文章笑說,僞裝成系統,是最後的保護色。


見色忘病型
適用的範圍很窄,如果你有曖昧對象或暗戀對象,不妨一試。

「在嗎?」「我隨時都在。」「你要跟我表白嗎?」
文章提醒,使用前務必把握好你和對方的關係,否則有可能適得其反,甚至把對方嚇跑。

▼通常說「在嗎」,不是有情求,就是要告白。(示意圖/CFP)

情侶、男女朋友、男友、女友、戀愛、交往、曖昧。(圖/CFP)


大仙算命型
適用的範圍是熟知對方套路,八成對方又是想找你幹嘛,但你當下就是任性不想理。

「在嗎?」直接不回覆,此時無聲勝有聲。
文章認為,一般半個小時後,對方就會耐不住直接說事了,或者對方也把這事忘了,就讓往事隨風去。

▲▼焦慮,痛苦,煩躁。(圖/視覺中國)

▲「在嗎」讓人心煩是因為遠離了「心理舒適區」。(示意圖/CFP)

事實上,有些人在線上聊天的時候,第一句真的很喜歡問「在嗎」,但其實這樣的開場白是很多人覺得討厭的,因此也很容易「已讀不回」。大陸的心理學網路服務平台「壹心理」健康專欄就曾經刊登一篇文章,撰文的心理學研究生分析,我們看見這兩個字之所以會心煩,是因為不知道即將發生什麽事,失去對環境的掌握感會讓我們暫時遠離心理舒適區

心理舒適區指的是,人們習慣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駕輕就熟時的心理狀態,如果人們的行為超出了這些模式,就會感到不安全、焦慮,甚至恐懼。

大陸90後新銳作家沈善書也曾經表示,有事叨擾別人,想麻煩別人幫忙前,比起冰冷又顯套路的「在嗎」或一個讓人感覺帶有虛情假意的「微笑」表情,不如給「在嗎」的前面加上對方的名字或暱稱,後面開門見山說主題,這樣顯得近人情有溫度,對方也會回覆你,這時你再態度和藹的說明自己需要對方幫忙的原因。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