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乳癌是否輔助化、放療陷兩難 首創華人基因檢測準確高

▲▼醫師說明乳癌基因檢測工具。(圖/記者洪巧藍攝)

▲台大醫院一般外科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說明乳癌治療現況。(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早期乳癌在手術之後,復發、轉移是最主要的威脅,後續是否輔助化、放療更是一大難題。醫師分析約有1成的1期乳癌患者術後面臨「治療不足」的情況,2期患者卻有約7成病人面臨「過度治療」。現在有一套以華人基因為基礎發展的基因檢測工具,準確率高達9成,可以提供早期乳癌患者更精準的治療評估。

根據國健署的最新癌症登記顯示,乳癌每年新發生人數達到1.1萬人,是女性癌症的第一名。台大醫院一般外科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早期乳癌的存活率可以超過九成,但一旦復發或者轉移,存活率就會大幅下降,如何找出有風險的病人做適當的術後化、放療就顯得相當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乳癌異質性高,即便臨床期別相同,未來復發、轉移的風險也可能有異,過去主要都是憑藉著病人的期別或者病理特殊表現來評估後續的輔助治療,治療不足可能會影響患者未來風險,但是化、放療副作用也可能讓患者苦不堪言。

▲▼和信治癌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鄭鴻鈞說明乳癌基因檢測工具。(圖/記者洪巧藍攝)

▲和信治癌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鄭鴻鈞說明乳癌基因檢測工具。(圖/記者洪巧藍攝)

和信治癌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鄭鴻鈞表示,雖然現在已經有發展乳癌風險預測工具可從基因檢測找出風險,但是仍有三大限制包含:僅能預測遠端轉移、限定特定亞型表現、且以白人的基因為基準研發,然而相關研究顯示,不同人種間在乳癌預後會有所不同,這些都可能讓評估出現盲點。

鄭鴻鈞參與國內一項進行超過15年、追蹤上千名早期乳癌患者的研究,建立出新的檢測工具,它以華人基因作為研發基準,適用於不同亞型,且除了遠端轉移也可以預測局部復發風險,也就是說,可準確預測患者手術後的轉移或復發機率,避免走治療冤枉路。

鄭鴻鈞指出,這樣的檢測適用於新診斷為乳癌第一期、第二期的病人,術後接受檢測來評估風險,進而決定是否要接受化療或放療,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多項國際期刊,也在今年9月開始提供患者可自費接受篩檢。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