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嘉「為心找一個家」 留住一切親愛的(上)

圖文/鏡週刊

親密生活可以是一場熔爐。相愛的人要怎麼相守,最喜歡看到老夫老妻一起在街上牽手走路,知悉對方一切響動,見證時間培養出默契的張艾嘉,一直是相愛關係中的主動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張艾嘉所唱的〈愛的代價〉發行於1992年,始終是一首時代裡最獨特的歌,幾年前張艾嘉重唱它,更有了屬於自己的轉速與斷句,如同敘事念白的唱法帶著尾韻,即使口吻悠悠,卻幾乎要迫著你不斷溯想自身。
愛的練習題 張艾嘉

1953年7月21日生。知名演員、導演。曾二度以《我的爺爺》《最愛》獲得金馬獎女主角獎,並多次入圍金馬獎及香港金像獎多個獎項,執導、編劇及主演的電影《相愛相親》入圍本屆金馬獎7個重要獎項,將於11月17日上映。

麻木 不成人

張艾嘉編導演的新作《相愛相親》,說的亦是相愛與相親,這樣不斷在家的構成中崩了裂了,又不斷在你我身邊修復的故事。但拍起這些淡如雨水,雨落在草上因而飽滿接起地氣的情節,她肯定要有不怕流露的真情。64歲的張艾嘉說,「相愛相親,現在更簡單一點,更自在一點,那東西不需要再多說什麼,反而是少說什麼。」

訪問同時,17樓之上,濁濁霧霾裡,橙一樣的落日也好不真實,再累,張艾嘉都沒忘凝視眼前的風景。 「你要看得見聽得見,現在大家都是視而不見。」她更說,其實人在一個城市、一個大時代中迷失,也不是這一代的事,早在1967年的民歌〈沉默之聲〉(The Sound of Silence)裡,就已經唱著,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他們交談著,卻沒有真正說話)。

「能堅持做到今天,並不是在展示技巧,而是在分享我們的人生經歷。」所以張艾嘉說,若大家來看電影,對她的肯定是比得獎更多。

「其實我還滿關心所有人的點點滴滴,我不希望自己變得很麻木。我覺得,情感上,做為人,麻木了,你連人都做不好,在別的地方怎麼做得好?人的生活中很多東西是不可缺乏的,情是真的不可以缺的。」

不再是要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如今,她要為家找到關於心的種種。形同在灰霧裡找顆橘橙,它顯而易見,但你不能視而不見。

《相愛相親》的姥姥吳彥姝,是一個既可愛,又為情守了心口一輩子的倔強角色。最後,吳彥姝跟所有的事達到和解,她願意放手先夫遺骨,甚至懷著一份溫柔對著骨頭說:「我不要你了。」

即使,那樣的放手根本也不是消解。張艾嘉說起這一段:「劇本裡沒有這一句,另一個編劇小游,因為她比較年輕嘛,她問我說,為什麼妳會寫這一句。我說妳知道嗎,人有的時候就口是心非,然後就算是口是心非,她要給自己一個鼓勵。那份愛是深的,我自己寫的時候,我是心酸得不得了。」

安靜 找初心

在找跟年輕一輩溝通的方式。想要他們別忘了初心,這抽象的初心到底是什麼?

她銳利又疼惜地,以一把溫熱的奶油刀切進了這個時代。多像個古老的謎語,那初心的實相正是,你得回到自己的心。 「我是很希望他們可以安靜下來,他們現在資訊太多,他們沒有辦法消化,你會忘記問說,我想要什麼?我是誰啊?生命是什麼?」


張艾嘉執導的《相愛相親》裡,她與劇中老公田壯壯因為生活磨淡了情,但到最後,又能再把情說出口。(甲上提供)

「你只要問自己問題就好了,現在沒有什麼人問自己問題,反而是去看人家發生什麼事情。你管太多人家的閒事了,你就覺得人的殘忍度變高了,也冷淡。當隔閡打破,你就發現他心裡有多少話。」

她最近演出的電影,包括馬來西亞的華語片《分貝人生》,她扮演患了精神疾病的母親。但製片來找她,導演最初卻不想用影后來演。「他說我這戲是講馬來西亞華僑的,怎麼會找張艾嘉來演呢?」

「這種隔閡是在的,他們很容易把這件事標籤化,直到我後來跟他們在泰國見面,因為我一直跟他們講劇本上的問題。導演後來說,『妳知道嗎?妳那時候一邊在講戲,就一邊演給我看,這個媽媽可以這樣演。』我完全不記得,就好像我演不同的方式給他看。他才突然意識到說,我是可以演這個角色的。等我到了馬來西亞,他還是有點緊張,他不曉得,我這麼大牌來了以後不知道怎麼樣。」

「但我完全不是這樣,我一直給他,我可以給的東西。」「原來人跟人是需要相處的,人跟人之間是需要溝通的,一旦和年輕人溝通了之後,什麼事都挖給你聽。」這也是她在《相愛相親》裡所說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親。那並不是可以藏起來別理會的事。


更多鏡週刊報導

【鏡大咖】留住一切親愛的 張艾嘉(下)
【金馬54】當母親當愛人 張艾嘉都要相愛又相親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