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秉霖/印度人忙什麼?板球、婚禮、宗教與電影院

▲▼印度,板球。(圖/吳秉霖提供)

板球是印度的國球,路邊空地隨時都能看到有民眾組成球隊進行對抗賽,玩得不亦樂乎。(圖/吳秉霖提供)

不只是球賽
拉崁(Lakhan Khandelwal)在我心目中一直都是一個文質彬彬的人,直到今年6月18日前──印度在世界板球大賽(International Cricket Council Championship 2017)輸給巴基斯坦的那一天── 我都不曾看過他爆過粗口。堂堂一個印度理工學院(IIT,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化學碩士畢業的高等知識分子,卻滿嘴大印度主義與種族歧視,以智力退化到國中程度的方式,不停咒罵巴基斯坦人和巴基斯坦球隊;環顧酒吧,印度男人個個如喪考妣,或癱或軟、或抱頭痛哭地東倒西歪在酒吧座椅上,每個角落都傳來陣陣哀嚎。這一切,都是因為一群印度男人在一根木板、三根木棍和一顆球上輸給一群巴基斯坦男人。

板球(cricket)是印度的國球,這個在英系國家盛行的運動是凝聚整個印度最強的力量。再怎麼荒僻的鄉間,只要湊集了一顆球、一根球板跟三支木棍,十幾位連鞋子都沒穿全的小孩童,瞬間就能化身在國際間橫掃英國隊、澳洲隊的印度國家隊。板球明星在印度的地位好比大聯盟球星或職業籃球球星在美國的地位,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等同電影巨星等級的追捧。在印度街頭巷尾可以看到黏著在板球球星的臉龐旁、以超大瓦數的燈光強力放送的無數手機、家電、汽車,汽水,甚至是會計軟體的廣告。

又大又肥的婚禮
在提到「皇族」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聯想到舊歐洲的各國皇室,或中國滿清與之前的歷代皇帝,很多人不知道,在印度斯坦這片南亞大陸上,也出現過成百上千個國王、王子與公主。這些皇族在攏集這片土地上的權力與財富時,也同時攏集了眾多文化精髓。拜皇族們對精緻文化的嗜好所賜,印度斯坦大陸上許多文化瑰寶能以建築、繪畫、雕塑、詩歌等方式保存了下來。

 ▲▼印度婚禮,印度,婚禮。(圖/視覺中國)

印度婚禮盛大華麗,是印度人生中最重要的社交場合,更是替在場未婚的年輕男女湊作堆的最佳場合。(圖/視覺中國CFP授權提供)

現代印度憲法明訂人生而平等,各地皇族的統治權力已被民選政府收回(至少是名義上的),但是人們從來沒有忘記皇族們奢侈華麗的生活方式,而一生只有一次的婚禮,正好是向美好的傳統文化致敬的最佳機會。衣著華貴的貴賓在布置華麗繁複的會場觥籌交錯、載歌載舞,有時候可以連續長達一個星期如此這般地夜夜笙歌;是夜,每個騎著大象或白馬進場的新郎都是王子,每個在走道盡頭等著郎君、穿金戴銀的新娘都是當之無愧的公主。

婚禮不只是兩個家族的事,更是印度人生中最重要的社交場合:「參加婚禮」是印度男女上課上班請假最常見的理由。出席婚禮的賓客需要精心打扮──對於長輩來說,婚禮是替在場未婚的年輕男女湊作堆的最佳場合。因此,在一場又一場的婚禮之後,又延伸出一場又一場的婚禮,如此這般綿延不絕、生生不息。

神佛滿天、生靈塗炭
印度滿天神佛、萬物皆可拜。只要在隨便一棵老樹下或大石前立上一方石碑或一幢小廟,絡繹不絕的香火自會而來,這一方天地也就成了周邊居民精神生活的寄託與鄰里聚會的場所。有一說是如此,在印度,如果任何人不希望自己的土地被政府徵收做為造橋築路之用,只需要在那片土地上隨便蓋一座廟,那麼那條路或橋就建不成了。

對印度人來說,宗教是人生自帶的一部分,信不信教從來不是一個是非題,而是在不同宗教間選擇的選擇題;印度政府人口普查的問卷上並沒有「無宗教」這個選項,有的只有「不肯說(Not stated)」──對他們來說,生命中沒有宗教這個成分,是令人無法想像的。

但也因為在印度人的世界中,多了一個宗教作為維度來區分「我們」與「他們」,宗教變成政治、種族、地域之後另一個稍一不慎就會引爆衝突的導火線;在印度現代史這疋不算長的布幕上,灑滿了以「神」之名而淌下的鮮血。從1947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因宗教不同各自獨立造成數百萬人流離失所開始,之後的兩次印度巴基斯坦戰爭,和1984年總理印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下令裝甲部隊攻占阿米瑞斯塔(Amritsar)的錫克教聖地黃金廟、接著印迪拉被錫克教保鑣暗殺、隨後以印度教徒為首的反錫克組織展開對錫克教徒大屠殺做為報復,到最近因某靈性導師Gurmeet Ram Rahim Singh被判性侵罪成立而在旁遮普邦(Punjab)掀起遭成數十人死亡的騷亂。宗教在凝聚人心的同時,也給了人們多一個理由互相憎恨。

可以沒投過票,但是不能沒買過電影票
去電影院看電影是另一個印度人具有幾近宗教式狂熱的活動。印度是每年全世界出產最多電影的國家,在2016年,印度電影工業以超過20種語言出品了2000多部電影,在全國8000餘間電影院售出了超過22億張電影票。最普通的電影票價約30元台幣,讓看電影成為可以攜家帶眷闔家歡樂但又不致讓荷包破產的娛樂活動。

載歌載舞是印度電影不可缺的元素:許多時候,印度人會用「他歌唱得好,舞又跳得好」來稱讚他們喜歡的影星,而不是提及這個影星的演技。跟印度料理一樣,印度電影在視覺和聽覺上也極度地「重口味」,動輒兩三百人舞群的大場面已是司空見慣,在英雄片與動作片裡,也出現了益發誇張的各種違反物理定律的劇情與畫面,越是誇張的劇情與畫面反而更讓電影院裡的觀眾興奮地拍手叫好。

▲▼印度,電影,《巴霍巴利王》(Baahubali)。(圖/視覺中國)

說到印度電影就會想到寶萊塢,但其實最賣座、最成功的印度電影往往出自於地方語系,例如今年被譽為印度版《魔戒》的《巴霍巴利王》就不是寶萊塢電影。(圖/視覺中國CFP授權提供)

許多人以為印度電影就是寶萊塢(Bollywood),但位於孟買(Mumbai)的寶萊塢其實只占了印度整體電影工業的三分之一左右,最賣座、最成功的印度電影往往出自於非印地語(Hindi)的地方語系例如在今年席捲全球市場,被譽為印度版《魔戒》的《巴霍巴利王》(Baahubali)就不是寶萊塢電影,而是由南印度的泰拉固語(Telugu)和坦米爾語(Tamil)拍攝而成的「地區影片」,但這部「地區影片」卻比今年任何一片寶萊塢電影都還要成功。

板球、婚禮、宗教與電影院是印度人生命的四方基石;在撇除了世俗的求學與工作之後,下回你見到印度人,他們很有可能不是正在進行這四樣活動,不然就是在前往這四樣活動的路上。
 

好文推薦

吳秉霖/印度不思議:你該知道的6件事

吳秉霖/印度年輕世代:人口紅利還是災禍?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吳秉霖,1991年生,在印度工作生活,期許自己凡事要追本溯源、務求真實的台灣人。以上為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吳秉霖專欄

吳秉霖專欄 吳秉霖

1991年生,在印度工作生活,期許自己凡事要追本溯源、務求真實的台灣人。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