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帶來影視產業的變化

▲▼追劇,手機,公車,大數據。(圖/視覺中國)

全球線上影音發展如火如荼,2016年是台灣OTT發展元年,追劇再也不用守在電視機前,隨時隨地想看就看,業者也能透過大數據了解觀眾喜好與收視習慣。(圖/視覺中國CFP授權提供)

文/謝玒玲

從小就是個電視兒童,花在看電視時間比看書還多的我,自小夢想有份工作可以成天看電視。很幸運地,十三年前如願進入電視台工作,做起版權行銷,首創有線電視進軍中華MOD先例,最後還有機會營運EC平台。

2006年被視為是中國大陸網路視頻的發展元年,自此全球線上影音崛起,直到2016年台灣才開始萌芽,瞬間進入OTT戰國時期。更幸運地,我在電視台的工作2015年劃下句點,無縫接軌轉換跑道至線上影視平台,歷經二年後,自身體會及市場反應驗證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台灣要經營線上影視真的不簡單。

「我常常追熱播的電視劇,但是很少打開電視,都是從網路上看。」

這樣對話一點都不陌生,透過網路大量搜尋輿情散播,隨時掌握當季甚至於當月最新的、討論度最高、必看的日、韓、陸戲劇,不需等電視台採購後排播,只要手機或平板有連上網路,打開追劇APP,就可以隨時觀賞想看的戲劇,而且只要不是on檔戲,看完一集不必等到下週,這種一鼓作氣馬拉松式追劇的快感,令許多女性觀眾著迷!捷運與公車上也到處可見上班族與婆婆媽媽們正忘情追劇呢!智慧型手機與平板的出現,徹底顛覆了傳統電視收視模式。

沒錯,在台灣八成以上的女性用戶喜愛用手機或平板追劇,七成的男性用戶喜愛用大一點兒的螢幕例如:電腦或機上盒、聯網電視等,欣賞電影、收看頻道與運動賽事。

北京中傳瑞智副總經理李林傑指出,大數據分析可以為影視產業鏈的發展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對整個行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他說:「網際網路思維的核心是對用戶個體的尊重,互動是基礎,定製是常態,一切經營都以數據為導向。

國際運用大數據最有名的例子《紙牌屋》。2013年,美國視頻網站Netflix投拍的電視劇《紙牌屋》第一次將大數據技術運用於影視創作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成功秘訣是從3000萬付費用戶、400萬條評論、300萬次主題搜索的數據中總結收視習慣,並根據對用戶喜好的精準分析進行創作,自此全球的影視業都開始關注大數據在影視創作中的應用。

超越台灣十年以上的大陸視頻網,早已運用大數據在各個影視環節。大數據可以幫忙選角、刪減戲份、選擇性價比較高的劇組。例如,在拍攝一部電影過程中,在滿足預算的前提下,大數據能夠幫忙算出如何選擇性價比較高的團隊;在發行階段,可以選擇較好的宣傳檔期;利用大數據預測電影票房。此外,還可以評測藝人商業價值等。

隨著網路的發達,越來越多的內容可以被免費的分享,嚴重損害到了各方的權益,不僅如此還得面對盜版影音猖獗,用戶的付費習慣更難養成了。以台灣而言目前線上影視的盈利模式不外乎是廣告加付費會員,大數據的研究主要落在這兩個面向,一是增加廣告值與量、二是內容服務用戶。不管付費與否,用戶是平台的衣食父母,努力的終極目標是讓用戶看到他想看的,而不必從海量的內容挑選他想看的,通過對個人的收視習慣的分析,推薦他所感興趣的內容。

▲▼20170918 OVO公布台灣OTT網路電視數據報告,愛奇藝、LiTV、friDay佔付費前三大。(圖/台灣立報提供)

20170918網路電視品牌OVO公布台灣OTT網路電視數據報告,愛奇藝、LiTV、friDay占付費前三大。(圖/台灣立報提供)

LITV線上影視平台每個月有600萬不重複訪客,透過蒐集影視用戶的大量相關資料與行為愛好,進行長期追蹤與深入觀察,發現愛好戲劇的網友的行為模式是:平常日上班,利用中午休息時間,邊吃便當邊看劇;到了睡前,就用手機或平板,繼續收看最新進度。從網友年齡層也發現,偏好本土劇較高齡的收視群,逐漸開始接觸線上影視,此年齡用戶使用行動載具觀看影劇時間更長,已不侷限於傳統電視的收看模式,顯見「上網看劇」已經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而電影愛好者,則呈現不同的收視情境,由於大屏幕載具的優勢,讓假日在家享受高畫質電影的觀看時數,比平日飆漲3倍以上。

大數據分析中發現,台灣OTT用戶使用電視載具的比率在今年大幅成長,LiTV提供上百個熱門電視頻道內容且操作簡便,從數據中發現會員們在電視載具上的觀看時間,有55%是在收看電視頻道,可見愈來愈多人習慣使用OTT平台而非傳統第四台收看電視頻道。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作者謝玒玲,LiTV線上影視營運長,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生。本文轉載自2017年10月2日《台灣立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本報保留刪修權。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