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字融合…「促進兩岸理解」 劉兆玄:國家永續的王道

▲▼劉兆玄推出漢字文化的網路節目。(圖/翻攝馮翊綱說人解字)

▲劉兆玄跟馮翊綱推出漢字文化的網路節目。(圖/翻攝馮翊綱說人解字,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中文到底應該用「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前行政院長、現任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劉兆玄說,「台灣許多人使用簡體字、大陸也有許多人喜歡繁體字」,只要推動繁、簡字融合,就能促進兩岸理解、交流;他已經聚集一批兩岸學者,希望「有步驟的推動文字整合」。

劉兆玄說,簡體字很多採用繁體字的偏旁,或是利用書法的減筆,常用的2萬字中只有2千多字不同,其中更只有4百多字是繁、簡差異很大的字,整合起來並不困難;當年大陸推行簡體字,是為了擴大識字率,但現在的社會平均水準早就不需要簡字來鼓勵識字,所以整合是時代潮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劉兆玄也說,希望恢復已經舉辦6年的兩岸漢字藝術節,畢竟已經做出品牌,「停掉很可惜 」,目前已與大陸有復辦的共識,兩岸學者提出整合繁簡字的研究報告後,也會將成果提供給兩岸政府參考;「基金會不大,卻想為中華文化做一點事」,他認為,蔡政府文化政策充滿「去中國化」,他除了繁簡字還想推動其他的事。

▲▼劉兆玄推出漢字文化的網路節目。(圖/翻攝馮翊綱說人解字)

劉兆玄原本是中華文化總會會長,但新政府上任之後,在去年11月下台、由總統蔡英文接任會長,但他還是想推動中華文化,於是讓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跟相聲達人馮翊綱合作「馮翊綱說人解字」的網路節目,預計做100集,談蘇東坡、李白、蒲松齡等文化史上的「鬼」,也配合介紹成語,是一個知識型節目。

「成語是漢語中的精髓」,劉兆玄說,許多語言都有成語結構,但像漢語的成語這麼普遍,從高高在上的語言藝術,結合歷史生活,「變成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幾乎找不到;成語有趣的地方在於,「有故事有文化,不必長篇大論解釋,便能會心一笑。」這就是動態文化,「藏在我們的生活裡,在食衣住行、膜拜的神明中」,少數政客想用政治打壓,但沒有人可以去除。

劉兆玄說,基金會希望很快能製作一套「各國永續發展的指標」,而這個指標是「具中華文化底蘊」的指標,身為武俠小說家「上官鼎」的他,最新作品是《王道劍》,談到治國的王道、天道,剛好跟21世紀發展快速又生生不息的社會呼應,他希望這套指標「給大家東方文化背景的看法」。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