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意外沒上前幫忙? 冷漠可能是「旁觀者效應」作祟

▲▼撐傘,夏天,大太陽,防曬,大熱天,行人。(圖/記者季相儒攝)

▲在很多人看來,現代社會是冷漠的。(示意圖/記者季相儒攝)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如果你目睹一起意外,別人需要幫忙,在場有很多人圍觀,你會主動伸出援手,或者湊熱鬧後離開?朋友聚會,你發現有人活得比你差,你會暗爽?根據研究,雖然人的內心確實存在黑暗面,但有些情況不是因為冷漠或壞心腸,而是自然的心理反應。

根據香港《明報》報導,紐約曾經在1964年發生一起轟動社會的謀殺案,當時受害女子在暗巷被歹徒用刀攻擊致死,而周圍住戶有38人目擊,卻沒有人伸出援手。有學者因此針對人心冷漠的問題展開研究,衍生出「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及「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等理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項實驗發現,人會不會伸出援手,關鍵在於現場目擊或涉及人數多寡,旁觀者越多,越會降低我們出手幫忙的機率。專家也提出人在產生幫忙行為的心理歷程,例如當時情況有多確定需要幫忙、自己有沒有能力等。另一項研究證實,有別人在場時,採取行動的責任分散到所有人身上,每個人都期望或認為別人會去處理,或者先觀察別人的反應才決定是否行動。

天冷老翁「大字型」昏倒公園 正妹女警幫忙送醫。(圖/記者謝侑霖翻攝)

▲看到別人倒地,你會伸出援手嗎?。(資料照/記者謝侑霖翻攝)

報導引述臨床心理學家、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行政主任余文蕙表示,萬一有事需要別人幫忙,現場又有很多人,與其說「有沒有人可以幫忙」,不如直接向某人提出要求,例如「穿藍色衣服這位男士可否幫忙報警」,讓那個人的責任變得清晰而作出積極反應。

另外,我們有時候看到別人倒霉,心裡會暗爽,你可能會以為這是缺乏同理心,但余文蕙解釋,社會心理學有一個名詞「社會比較」,例如你參加同學會時,可能會發現自己成就不如人,這種差距讓我們感到自卑,當自尊心受威脅時,如果跟比自己差的人比較,心裡會好過一些,這是「下行社會比較」。有研究發現,欠缺自信的人會比較傾向透過「下行社會比較」去提升自己。

▼因為別人過得不好而暗爽?自卑心作祟!(示意圖/達志影像)

朋友,聚會,相處,交際(圖/達志/示意圖)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NEWS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健康影音推薦】一天一蘋果  醫生遠離我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