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每個人身旁都會有一個特別心愛的物品,它可能是一條毛巾、一個娃娃或是一條小被被,就算在骯髒破舊,都捨不得改變它的樣貌更捨不得丟掉,那是一種心靈寄託。
Manol是村裡的頭痛人物,她發病已經20多年,她的母親已經去世,父親也拋下她離開了,後來Manol經常在村裡漫無目的的亂走、騷擾其他人...
雖然說是「家」,但卻是用破損的鐵皮和幾根木柱搭蓋而成,他們還和牛隻同住,定睛一看,其實就是一個髒亂的牛棚!家具、生活用品隨地放著...
Matthew的父親主動問他,要不要一起打掃他的房間,父親試圖找時機與他談心,但當時Matthew說要去公園找朋友。當下Matthew的父親認為他終於要外出玩樂...
直到她遇上一位名為Luke、現年35歲的男子,Luke不僅全然知曉Erica的過往,也知道她的疾病、她的身障問題,但Luke完全不認為...
父母對我們的要求,有些時候並不是「為了我們好」,而是一廂情願地認為:「我認為的那種好,比你的現況更重要」,卻忽略了,這世界上沒有比「健康快樂平安」更重要的事。
前幾天和吳東彥心理師在節目「海苔熊心理話」裡面談到了一個有趣的概念,用我的話來說叫做「都是我害的症候群」——指原生家庭裡有許多的情緒和壓力。
一位女網友表示,七年級那年,她瘋狂暗戀班上一名男同學,朋友替她告白後被拒絕,她反而很開心,因為她知道,如果對方也喜歡她,那她會極度不舒服…
他也想找朋友去喝杯酒、聊聊天,或者一起去打球,將心中的鬱悶發洩出來,但一天十幾小時的工作,根本就沒有給他留下空間,他只知道某一天,自己終將潰敗。
「我不值得症候群」其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很獨特的思考形式,夾非常矛盾的心情,你一方面想要變好,一方面又不想要變好。為什麼會這樣啊?
你知道嗎,有些時候分心反而讓你更有創造力!你可以思考看看,自己是不是有這個經驗:在咖啡廳或麥當勞,「不相關的吵雜」反而能夠增進讀書的效率。
當時是上下班尖峰時刻,我搭上藍線捷運,兩位目測約50來歲的女士坐上我隔壁的兩個空位。雖然當時我戴著耳機,但其實手機沒有播放音樂...
在「已經面對人群」的當下,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自覺的」焦慮行為。舉例來說,有次我在和他人面對面交談十分鐘,一直到目送對方背影離去後,我突然感到雙手刺痛...